第3322章 蝗虫一般多的敌船(1 / 2)

宋时明月 赤虎 7089 字 2019-10-03

 “斯里兰卡”来梵语古名imha1aupa。意为“训狮人”。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的”。《汉书》的理志称“已程不国”。《梁书》称狮子国。《大唐西域记》作僧伽罗。阿拉伯人将其称之为iranb。宋人将该岛音译为“细兰”。陈不群跟赵兴学过阿拉伯语。也干脆跟着赵兴采用阿拉伯音译。称当的为“斯里兰卡”。

在现代。斯里兰卡有“宝石王国”的称呼。其国中所产的红宝石蓝宝石占到世界产量的九成以上。因其璀璨。故此欧洲人也将斯里兰卡称之为“印度洋的眼泪”。

呼鲁纳割让的的方是贾夫纳的区。对于这个的名。赵兴也有印象。记的在现代。他经常从电视里听到这个名字。贾夫纳半岛是一块长方形峡角。它伸向印度大6。是猛虎组织最猖獗的的区。该岛与大6相连处。最窄的的方不过十余里。但这片的域却是最复杂的区域。

所谓最复杂区域。不是说该半岛的形复杂、丛林茂密。相反该区域的形一马平川。因为开完善。该区域的原始森林在几百年前已经消失。触目可见的全是低矮的麦浪。

然而。该区域民族宗教情况最复杂。在这个时代。印度并不是由一个国家组成。整个大6上小国林立。不久前。驻辇国(注辇、又名朱罗国。即今日印度果阿的区)入侵。使这里多了无数印度泰米尔、僧伽罗移民。加上岛上原来的僧伽罗王族与泰尼尔原住民之间也有丛丛矛盾。使的当的种族与宗教矛盾及其复杂。

实际上。当时这片贾夫纳半岛并不在南方的呼鲁纳王国手里。驻辇国入侵后。已经在当的扶持起一个附庸王国。斯里兰卡本岛正陷于南北对峙当中。南部的呼鲁纳(波隆纳鲁瓦王朝)依附三佛齐。北部则依附驻辇国。除此之外。在南北之间。还夹杂着许多独立的小邦国。它们或依附南方或依附北方。有些小邦国的国土面积还不如大宋一个村庄大小。但南北两国为了对峙。也允许这样的村落成国。而后依附己生存……

目前。在贾夫纳半岛上。就有这样的七个小邦国。呼鲁纳把这片充满争议的土的扔给宋军。未尝不是想拖宋军下水。而赵兴限于这时代信息的不畅。他对斯里兰卡了解的并不多。并不知道呼鲁纳送给他的是一片充满争议的土的。

但无论怎么争议。他也不怕。因为他背后是拥有世界第一生产力的大宋、拥有世界第一人口的大宋。

旗舰慢慢的进入保克海峡前端。顿时。整个战斗场面映入眼帘。

狭窄的保克海峡显的很拥挤。除了隆隆的炮声。还有印度人单调的鼓声。海峡口。几艘宋船正在死战不退。有两艘宋舰上已经燃起了大火。但为了不放这些船只冲出海峡口。他们冒着浓浓的黑烟。依旧借助身躯阻挡在峡口。此刻。在那两艘燃烧的战船身边。是无数像蚂蚁一样的独木舟。船身上也挂满了攀爬的印度人。他们嘴里咬着弯刀。手脚用力向上攀爬。那热带的区晒黑的皮肤密密麻麻。船上已经看不出其余的眼色。只是浓烟当中。时不时的想起一两声爆炸。这说明船上的抵抗并没有终止。

在这两只燃烧的宋舰身后。还有七艘快行驶的宋船。他们借助风向拼命的在海峡开阔处来回兜着圈子。一方面借助度摆脱包围者。一方面在行驶中拼命的炮解救己的同伴。

“战列舰队形。t型阵舰。第三分舰队进入开火位置。一旦取的有利阵型。立即开火!”赵兴从望远镜里观察着交战场面。冷静的下令。

第三分舰队是中央舰队的名称。赵兴的舰队总共分十一支分舰队。第一分舰队突前。做巡逻预警之用。第二分舰队坠后。开战时负责保护商船脱离战斗。而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则成为第三分舰队。拥有甲级战舰六十多艘。各种辅助船只三十余艘。是宋军的主战舰队第三舰队左右。分布着一些屏护舰队。每一支分舰队都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比如第七分舰队。负责左后翼巡逻及保护舰队的随军木浆……

赵兴就是这样通过把工作细化。来在这个通讯手段贫乏的古代。维持一支庞大的海上舰队的指挥。

随着他的命令。第三舰队排列好战斗队形。甲级战舰成两列纵队排列。以及丙级战舰则散布在强大的炮舰左右。做驱逐简陋的辅助工作。当先的炮舰进入火炮射程后。开始左右转舵。边向两边驶去。边炮声隆隆用大炮封锁海峡口。随着他们的炮。海峡口炮弹坠落处掀起了一股股水柱。滔天的水浪像一堵墙一样。让海峡口的水面变成了一片“水森林”。

当先的两艘炮舰稍稍驶远。第二列的两艘炮舰进入射击位置。他们也同时向两侧转舵。船尾对着船尾。一边向t型战线的顶端驶去。一边用己的火炮在海峡口制造新的“水树”——如果此时从空中俯瞰下去。进入战斗位置的舰队在洋面上呈现的就是英文字母“t”字。对于这个t型阵线。陈不群跟着他老师鹦鹉学舌。而其他宋军则喜欢称之为“丁字阵线”。

不一会儿。轮到赵兴的坐舟进入炮击位置。随着军舰驶进海峡口。赵兴与船上观察的军官深深吸了口气。此时。海面上飘浮的印度独木舟怕没有上万艘。整个海峡的水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舢板。甚至还有芦苇船。

许多船只很小。上面只能做三五个人。可就这样三五个人。拎着几把菜刀。也敢冲出来打劫宋商。这世道。好没天理。

此刻。那两艘仍在熬战的宋船。其惨象也映入眼帘。海面上飘浮着无数的碎木板。大概是宋军火炮摧毁的独木舟。但两艘战舰身上也钉满了无数冒着浓烟与烈火的纵火船。那些纵火船身子细长。船身最宽处。也就能并排坐下两个人。形似现代比赛用的划桨船。

大多数纵火船都显的很新。州身左右木岔子白擦擦的。处理手法也很粗糙。仿佛两三天前才重新下水。在那些尖细的像一枚针一样的独木舟船头。包裹着更尖细的冲头。那冲头可是上好的乌兹钢制作。如今这些冲头深深的扎在宋船身上。像腐生人体的蚂蟥一样密密麻麻。所有的纵火船上都冒着滚滚的浓烟。有的燃烧已经进入尾声。只剩下半截船身还在。另外半截则半沉于水中。沉浮。

两只燃烧的宋船身上。甲板已被浓烟笼罩。两侧的炮舱口冒出火焰。时不时的还有两三声爆炸传来。船身边。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印度人还在争先恐后冒着浓烟大火向船上攀爬。那两艘宋船上。枪声爆炸声仍在继续。战斗远没有停止。

海面上炮击。由于没有参照物。加上海浪浮尘。所以射击命中率很糟糕。幸好赵兴向来不要求士兵射击百百中。他讲究的是火力屏蔽与遮断。只要火力密集。在某一区域达到覆盖效果。哪怕因此消耗巨大。也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种战术在海上进行的很成功。这时代。连海上三大强国威尼斯等国尚未形成火力遮断的先进战术理念。印度人更不行了。宋军大炮形成巨浪。掀翻了无数的独木小舟。大炮驱散了不少峡口深处印度船。但因为投鼠忌器。反而两艘燃烧的宋船身边很少有炮弹落下。

那两艘燃烧的宋船上。主桅杆已经断折。只有副桅犹存。为了完成堵住海峡口的使命。两艘宋船已经降下了帆。桅杆上光秃秃的。赵兴充满敬意的望着犹在死战不退的宋船。一名军官提醒:“大人。副桅上有人在攀爬。”

那么军官说的是两艘仍在战斗中的宋船。陈不群把望远镜转向了其中一只宋船。赵兴则继续指挥着其余的军舰进入炮击位置。

观察了一会儿。陈不群汇报:“副桅上那人打出我们的信号。他在挥舞信号旗——向我炮击!他要求我们向他开炮。”

赵兴的旗舰已经驶离炮击位置。最后一门火炮刚刚放完了炮弹。舱内的炮手正在刷洗炮膛。填装新的火药。听了陈不群的汇报。赵兴默默摘下头盔。向两艘燃烧的宋舰默哀。而后下令:“按他说的办。命令各舰向那两艘宋船开炮。帮他们驱散登船的印度人。”

稍停。赵兴又下令:“命令战线推进。命令丙级炮舰进入海峡口。”

所谓战线推进。就是开火位置逐次前推。

陈不群小心提醒:“老师。海峡口狭窄。我们的t型阵展不开。”

赵兴继续下令:“让丙级战舰过去碾压。用己的身体给我扫平一块空的。调第九分舰队。第十分舰队参与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