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科举和客人(2 / 2)

为了确保科举考生的质量,凸显正规性和重要性,减少考生往来的经济负担,科举被定为三年一届,经过章武六年、章武九年的两次科举,其余后进州郡也迎头赶上,无数年轻学子寒窗苦读,正等着章武十二年到来,这一次赶在天子五十大寿,特意加开的科考,无疑又给他们多了一次机会。

民间甚至将这次称为恩科,

颍川,许县。

这是一片历史悠久而且辉煌的土地,早在数千年前,大禹的儿子启在阳翟接见盟友,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自此而后,颍川便一直是天下的中心地区。

拥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熏陶,颍川之地高门林立,名士辈出,先秦年间,便有申不害、韩非子等名人。

在这几名法家大师的影响下,颍川人好权谋,喜争讼,多朋党,高仕宦的风气数百年来烟火不绝,从颍川走出的士人也以足智多谋闻名,相对的,对儒家经典就不是那么感冒,在后汉年间并颇受主流思想批评。

朝廷开科取士,多以杂学为先,对其他传统的文风兴盛地区来说并不友好,但对于颍川人来说却是如鱼得水,再加上颍川距离洛阳不远,本地士子甚至多有前去洛阳居住求学搏功名的,在科考之中隐隐有后来居上之势。

今年特开恩科,对颍川郡来说更是大好的消息,连日以来,许县城中各处都是敲锣打鼓,欢声笑语不绝,但在城北陈家的大宅院之中,气氛却一如平日,仿佛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

今日,一辆马车的造访,终于打破了这座宅院的沉寂。

得知来访的是荀彧荀文若,数年来一直在这座宅院中隐居修书的陈群连忙亲自出迎。

“文若兄,你这是?”见到荀彧脸上浓浓的疲惫之色,陈群当即开口问道。

“最近几日胃口不好,睡得也不好,不妨事。”荀彧与陈情莫逆,说话也随便得很。

二人进了屋内,落座之后,陈群便再度开口询问起来,“文若兄怎么会来许县?”

“告病还乡了,途径许县,所以来看看。”荀彧说着话,神色自若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兄长莫要说笑。”陈群一听就知道这是假话,荀彧老家在颍阴,刚好位于洛阳和许县之间,荀彧若是称病返乡,怎么也不可能路过许县。

“是真的。”荀彧苦笑起来,“我与天子多有不和,说什么都没人听,还不如回家享清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