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伐明之策(2 / 2)

闯王李自成新传 老茅 4868 字 2019-10-04

李鸿基看了贺珍一眼,贺珍明白了皇帝地意思,将福建省代表朝庭的黄色旗帜拿下,插上了红色的旗帜:“这样又如何?”

众将都皱起了眉头,福建和唐军之间隔着江西作屏障,难道唐军要越过江西地张献忠先攻击福建,先不说张献忠乐不乐意,只是福建多山地地形就不是唐军一时半刻能攻下,恐怕比直接进攻京城还困难些。

田见秀知道必不是如此,他苦苦思索,露出了一丝喜色:“皇上,难道福建已投降我军?”

李鸿基摇了摇头:“没有,郑芝龙胃口大太,竟然要朕封他为闽南王,福建一切事务由他作主,也不得干涉他在海上地行事,他只是名义上臣服我军,每年上剿一百万两税银,朕安能答应。”

田见秀大为奇怪,既然福建不投降,又不能越过江西去攻击,那又怎会插上已方地旗帜,旁边的李岩已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李鸿基有意让李岩出出头,道:“李爱卿,你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众人随着皇帝的目光,一起向李岩望去,殿中之人都是名臣宿将,卢象升,左光先就不用说,他们在明廷中就独挡一面多年,马世耀、刘体纯等人也是久经战阵,地位比李岩高得多。

这么多高官望向自己,李岩并没有怯场,向李鸿基行了一礼才道:“未将只是胡乱猜测,如果有不对之处,还请皇上见谅。”

李鸿基笑语吟吟:“没关系,你尽管大胆说出自己地看法。”

众人见到皇帝如此关爱一个刚投不久的五品将军,都感到奇怪,不明白皇上为何会重视这样一个人,都静等着李岩说话,看他是不是值得皇上看重。

李岩道:“我猜皇上的意思不是真要拿下福建,也不是要答应郑芝龙地要求,让他转投我军,只是将两方谈判的内容适时公布出去,崇祯多疑,若是到了海上,就是朝庭有再多的军队,崇祯的生死也控制在海军手里,崇祯既然起了疑心,必不会放心让郑家地海军来迎接自己。

而朝庭的海军全被郑周两家控制,两家实力相当,朝庭只有请广东周家的海军过来接应,不过东海的这片水域一直受郑家控制,郑芝龙一定不会答应。郑芝龙受招安后,为了保住东海的水道,和周家还硬拼过数次,才划分出势立范围,东面为郑家所有,南边归于周家,郑芝龙又怎会答应周家水师进入这片海域。

郑芝龙不答应,周家就是再忠心耿耿,也不会冒两败皆伤的可能强行派遣海军到天津将皇帝和大臣接到南方。这样一来,落到朝庭的眼里,恐怕就是周家也不可靠了,皇上英明,如此不费一兵一卒,朝庭庞大的水师就只能作为摆设。”

众人明白过来,纷纷称赞,贺珍在旁补充道:“这次不但可以让朝庭对水师生隙,而且陆军也是两省之军最为精锐,想必朝庭对这两支军队也不能完全放心使用,到时更易被我军击破,我军一统中原后,他们强大的海军也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资本,没有了陆地的支持,海军也不过是无根之萍,不由他们不降。”

众人叹复,李鸿基却怕郑,周两家见中原事不可违,率军打下台湾,凭借台湾作基地,到时唐军的水师从无到有,那至少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平定。

只是郑芝龙必定不行,他在历史上清军还未到时就张罗着要投降,尽撤仙霞岭一带的防线,而郑成功现在才十五岁,恐怕还不能独立领军,唯一可虑的就是周家,不过,只要两家不联合,周家就是以台湾为基地,也抗衡不了三五年。

李鸿基环顾了一下众将:“各位,对于此次伐明还有何疑虑?”

马维兴带头道:“皇上明见万理,此次必定一战功成,一统中原,指日可待。”

李鸿基笑骂道:“你怎么也学会和别人一样溜须拍马。”

马维兴面带憨色:“臣只是想作为皇上的马前卒,成为此次的伐明先锋,请皇上恩准!”

李鸿基收起了笑脸:“不准,你为朕的兵部尚书,必须作镇后方。”

见马维兴立马苦着脸,李鸿基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须如此,冲锋陷阵,朕有的是人,有你在后方作镇,朕在前方才能无忧,伐明之后,朕一样会给你记功。”

众人都羡慕的看着马维兴,再大的功劳莫如救驾之功,马维兴虽然没有救过驾,却是被皇帝在未发迹前所救,这种恩义更能让君王放心,许多人比马维兴更适合作兵部尚书,皇帝还是将马维兴一直放在这个位置上,那就是因为放心之故。

李鸿基见众人再无异议,马上下达旨意,吩咐文臣除宋献策随军外,其余人等由周凤梧,顾君恩二人为首,在西安留守,武将则留下了马维兴,高一功,卢象升三人,其余人都随皇帝一起伐明。

李鸿基本来有意让卢象升也参加,只是卢象升虽然已投降,却不愿充当伐明的先锋,当时他投降时就已声明,李鸿基爱惜他的风骨,并不勉强。

眼看众人都无异议,李鸿基命人将沙盘重新盖上,带着众人回到大殿,正要让李娃宣布散朝时,宋献策上前奏道:“皇上,大军出发之前,皇上还要一件最重要之事没办。”

李鸿基想了想,不得要领,只好问道:“何事?”

其他人一起向宋献策看去,大军已准备齐整,随时可以出发,还有何事这么重要,怎么大家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