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吴霸春秋
“二三子且看。”
庆忌站在偌大的羊皮地图之上,拿起自己的龙渊剑,指在一个地名为“新郑”的地方。
新郑,便是郑国的都城。
“春二月,楚国以左司马沈诸梁为大将,芈胜为副将,起兵七万伐郑。”
“楚军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取郑国的狐人、阳陵、历、长葛等十六座城邑。直到五月底,楚军已经兵临新郑城下,郑都岌岌可危。”
顿了顿,庆忌又缓声道:“根据寡人得到的最新情报。晋军已经准备出兵,帮助郑人解新郑之围,是故寡人猜测。”
“最迟在八月,楚郑两国之战事便会终结。届时就是我吴国出兵伐楚之大好时机。”
“这……”
范蠡颇为诧异的问道:“大王,按理说,应该趁着楚军伐郑,国内无多少可战之兵之际,伐楚为上,何故要等到楚郑两国之战事终结,大王方才出兵?”
闻言,庆忌高深莫测的笑了一下,缓声道:“少伯,难不成,你忘记芈胜耶?”
“芈胜?”
范蠡、伍子胥和孙武这才想起来。
为了对付楚国,庆忌可谓是煞费苦心。
两年前,即吴王庆忌八年,庆忌特意为白公胜制造机会,让其假意刺王杀驾,然后逃奔楚国,博取楚国君臣的同情心。
这之后,吴国还屡屡让步,使白公胜伐吴,攻取吴国的多座城邑,更进一步的得到巨大的人望以及功劳。
此时的白公胜,已经被擢升为楚国右司马、巢邑大夫,可谓是位高权重。
庆忌认为伐楚的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要动用白公胜这一招暗棋了!
“大王,芈胜此人,可信否?”
范蠡仍旧是有些怀疑。
庆忌则是将目光放在伍子胥的身上,垂询道:“子胥,你与公子胜相识多年,应该了解其脾性。依你看,芈胜对楚国是否有反意?”
“回禀大王,芈胜是臣从小看着长大的,臣以为,此人暗藏大志,有狼子野心。”
伍子胥皱着眉头道:“而今芈胜又一朝得势,若大王在背后鼓动,有吴国的鼎力支持,芈胜未必不敢起兵反楚。”
“不过,现在伐郑之楚军,主将是沈诸梁,而非芈胜。即便公子胜当真有心反楚,自立为王,怕是沈诸梁都不能答应!”
听到这话,庆忌微微一笑道:“欲让芈胜上位,执掌前线之兵权,不难矣。”
“楚军若对新郑城久攻不下,战事失利,则为主将的沈诸梁责无旁贷。”
“届时,寡人可命人在郢都散播流言,言沈诸梁无能,而芈胜之才干,远在沈诸梁之上,用之,楚军则当攻克新郑,大获全胜。”
“再以重金收买囊瓦等楚国之谗臣,岂不可行耶?”
闻言,范蠡、伍子胥与孙武都不禁暗暗感叹。
庆忌的这一招的确是够下作的。
不过,庆忌这般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难理解。
对于自己的敌人,庆忌又何须客气?
离间计,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是屡试不爽的。
而在春秋时期,离间计基本上才刚刚是萌芽的阶段。
这还是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来的!
如秦国在长平之战离间赵王和廉颇,秦国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离间魏王和信陵君,秦国在秦灭赵之战离间赵王迁和李牧等等。
这些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秦国三次离间计并没有多高明,为何赵王和魏王却纷纷中计?
其实赵孝成王、魏安釐王和赵王迁未必就没有识破秦国的离间计,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中计。
秦国高明的不在于离间计本身,而在于审时度势抓住了要害!
对于能不能真的让楚人临阵换将,撤下沈诸梁,换上白公胜为楚军主将,其实庆忌不太在意。
因为,即便楚国没有爆发内乱,吴国也一样会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