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麻辣汤底(2 / 2)

倒不是说大康境内没有辣椒,其实早在前朝期间,辣椒、麻椒、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等各类调味品的种植处理加工都已经成熟了。

当然有归有,真正会去用的就不多了,寻常百姓家中做吃食,多是少油少盐,能炖炖熟,吃不死人就已经算不错了,自然就不会去想什么重口的调味料。

至于打开门做生意的酒楼食谱则要比寻常人家做菜的手艺精湛一些,会用到的调料品也多。不过因着各地口味不一样,且这时期的手艺人都是师徒传承制,没有新东方也没有度娘,师傅带着教什么就学什么。

有些偏门些的菜系食谱更是连师徒制都没有,只传同姓同宗,父传子,子传孙;更有严苛的,只传嫡系,不传旁支,或者只传男不传女,还有只传长子不传次子的。

这般折腾,能完好保留下来的完整菜谱、技艺,屈指可数。

毕竟,但凡中间稍微出点岔子,例如某界继承人忽然不孕不育,又或者有了继承人还没教会就突然出了意外,又或者继承人一代比一代天资愚钝,最终能传承下来的,都算是上天眷顾了。

便是这样,大多数厨师也只会一两样拿手擅长的菜品,而这些拿手菜也多半和其出生地周遭百姓的口味偏好接近,胜少会有各大菜系皆通宵的能人。

以卢娘子说话时谦逊谨慎的口味,能说出‘会一些’,已经是很难得了。

-

之后顾七让卢娘子依着自己的习惯做了一个麻辣汤底。

在大康朝,部分州府的富人间亦有吃锅子的习惯。

这个时期的锅子和火锅差距还是有些大的,和后世的冒菜麻辣烫有些相似,不过汤底大多清淡,少有重油重辣的,甚至连骨汤熬底的做法都不多。

一盏茶后,卢娘子调制的麻辣汤底出锅。不知道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熬汤底和辣油,卢娘子调制的汤底整体偏清淡。

这种清淡不是汤底熬煮后,捞出废渣过滤后浓缩精华,鲜而不腻的清淡,而是实实在在就像拿着食材往热水里一丢煮开后也没丢下多少味道的清淡。

辣子用的是寻常晒干的红椒,辣味不多,优点是椒香味浓郁,不过卢娘子没敢下重手,一锅的麻辣汤底,就只放了些许红椒,和几乎找都找不到的藤椒。

另外也放了八角、茴香、陈皮,姜、蒜等,只是这些调味料在入锅之前,卢娘子事先并没有进行翻炒,所以入锅后香味缺了好几成,并不浓郁,口感上也不入味。

顾七摇摇头,这味道委实差太多了。

看来卢娘子的刀工虽然惊艳,但在做菜的手法上却并没有什么特殊这处。

这到也不怪卢娘子,其实大康境内大多数酒楼食谱做菜的手艺都很普通,除了特别知名的食府有那么一两道足以名扬四海的拿手菜外,大多数寻常酒楼都只会简单的炖煮功夫。

且,卢娘子若真是有特殊师承,厨艺惊人之辈大概也不会在麓山郡蹉跎了。

毕竟名厨有名厨的身价,四海商市不过只开了一个月一吊钱的月钱,能招揽来卢娘子这般刀工的厨娘,已经是托了渝州府境况不好的运气。

常言‘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这话不说十成十对,至少有个成不算假。正常情况下,不管是在何种境地,厨子都甚少有会饿肚子的,即便是饿肚子也要比其他人好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