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人狗大战(2 / 2)

这条狗在战斗的一开始就察觉真实的战场和训练场不一样,尤其是训练场上的坦克不会向它和狗友们喷吐火舌,聪明的它在战斗爆发的瞬间决定回去寻找主人,询问这是为什么。

黄毛的身后,和黄毛抱着同样心思的军犬紧紧跟随。

莫洛迪兹诺城郊,公路南侧的45毫米反坦克炮阵地上,狗群的最高指挥官,苏联第一反坦克军犬连连长巴甫洛夫上尉躲在战壕里,看着飞奔向自己的狗群,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训练场上表现良好的狗群竟然一瞬间被击溃,带着炸药跑回阵地,上演了一场充满黑色幽默的闹剧。

苏联培训反坦克军犬始于1924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将狗用于军事行动,包括救援、通信、探雷等。很快有12所相关培训学校建立,其中有3座训练反坦克狗。

1941年8月,苏军建立了第一批的4个反坦克军犬连,每连有126条军犬,巴甫洛夫上尉荣幸地被任命为一连的连长。

巴甫洛夫和他手下的训练员将食物安置在坦克下,然后让饥饿的狗去坦克底下寻找食物,久而久之让狗产生条件反射。

起初的训练坦克是静止的,等训练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坦克会带着食物开动,并用空包弹和其他道具模拟战场环境,使狗逐步适应。

到战争爆发时,苏军会给每条狗捆上一枚10-12公斤的地雷,地雷上的触发装置经过改装,上面会有一根20厘米长的木扳手,当狗设法钻到坦克底下时,扳手会被拉动倒向后背,进而引爆地雷。

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伊凡.彼德洛维奇在沙俄军事医学研究院任职期间偶然发现,正式喂食前,如果狗看见喂养者或者听见其声音,甚至只是听到开始喂食的铃声,就会分泌唾液。经过大量研究,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铃声就是导致反射行为的“条件刺激”。

反坦克犬的训练正是建立在“条件反射”这一学说基础之上的。

从入役到训练结束,每条反坦克犬要经过大约40天的训练,以便让狗克服对隆隆作响的发动机噪声的恐惧。同时,坦克的外形轮廓,钢铁、油漆、防锈油和废气的味道,甚至是坦克发动机发出的声音,都会综合成为对反坦克犬的“条件刺激”。并引导军犬“条件反射般”钻到坦克底盘下面去寻找食物。

战争爆发时,苏联已经训练出大约六千条军犬,其中大多数是反坦克军犬。

巴甫洛夫率领的反坦克军犬一连被配属到西方方面军的第二十一军,并跟随该军发动对德军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反击。

看到军犬越来越逼近自己的阵地,巴甫洛夫才猛然醒悟,他咬牙切齿地喊道:“开枪,快开枪,别让它们靠近。”

然而他低估了对面那些老部下的速度与敏捷度,也高估了苏军士兵的反应速度。

狗群后面的德军坦克吸引了大多数苏军士兵的注意力,而且他们不是巴甫洛夫的手下,对巴甫洛夫的命令置之不理。

狗群几乎是贴着地面行动,速度又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回苏军阵地,不时有军犬后背的木质扳手被地面的灌木触动而引发爆炸。

每发生一次爆炸,巴甫洛夫的心就抽搐一次,木质扳手的保险被打开后,反应极其灵敏,稍有触动就会引爆炸药,要是被这些“老部下”冲到身边,在自己身上胡乱磨蹭撒娇,一旦引爆身上重达两千克的炸药,绝对可以让自己瞬间灰飞烟灭,去拜见伟大的列宁同志。

巴甫洛夫上尉惊慌失措的时候,冲在狗群最前面的黄毛越过前面的苏军阵地,直扑巴甫洛夫所在的方位。

常年的相处与训练,巴甫洛夫上尉的身影早已牢牢地刻在黄毛的脑海里,还有它灵敏的鼻子上,飞奔中,它远远地就看到巴甫洛夫的身影,还有随风飘来的熟悉的味道,黄毛毫不犹豫地冲向巴甫洛夫所在的方位。

巴甫洛夫见黄毛“一狗当先”,敏捷地越过前面的步兵战壕,冲向自己所在的战壕,被逼无奈,只得掏出手枪将子弹顶上膛,对准自己曾经的老部下,今日的杀手。

巴甫洛夫抬起枪的瞬间,黄毛忽然闻到另一种让他铭记肺腑的刺鼻味道,一转身拐向左侧,恰好避开巴甫洛夫对准它的枪口。

巴甫洛夫扣动扳机,将一只只老部下打翻在地,他的人形部下也加入到拦截狗群的行列,阵地前到处都是枪声,狗群顿时尸横遍野。

一狗当先的黄毛躲过巴甫洛夫的枪口,追着刺鼻而又熟悉的柴油味,一路跑向苏军阵地后方的一辆kv-1坦克,随后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扎进kv-1坦克的底盘下面,去寻找并不存在的食物。

钻进kv-1坦克底盘的一瞬间,黄毛背部的扳手撞到坦克底盘上。

几秒钟后,坦克底盘下面传出一声巨响,烈焰和硝烟裹挟炸黄色卷毛飞出坦克底盘,漫天的灰尘包围了那辆kv-1坦克。(未完待续……)

最快更新,阅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