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零七章 风暴中心(1 / 2)

国策 闪烁 6470 字 2019-10-10

 12日9点30分,77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布尔尼亚,与守卫该地的印军第319步兵师展开巷战,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这座位于恒河下游地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小城市。

虽然布尔尼亚的战斗还在进行,但是印军第一集团军的末日已经临近了。

77军的第773装甲突击旅已经攻占了赖根杰,并且派出主力向南推进,攻打英吉利巴扎尔。只要英吉利巴扎尔落入共和队手中,不但被77军与54军围在北面的印军第一集团军将彻底完蛋,留在布尔尼亚南面格蒂哈尔的第二集团军的第52装甲师、第43步兵师与第312步兵师也在劫难逃。

战役仅仅开始几个小时,共和国陆军就包围了印军第一集团军,速度不可说不快。

与以往一样,一些鸡毛蒜皮的麻烦事总会恰到时机的分散裴承毅的精力。

为了宣扬共和队的战斗力,国防部派来了3个记者团,要求前线指挥部尽快把记者团送往前线。当然,裴承毅不会把记者送往空降153旅与空降173旅,不是战地记者的胆子不够大,而是裴承毅不想让非军事人员冒险。如此一来,只能把那些叫嚷着要上前线的记者送往布尔尼亚。

正是如此,共和国的电视台才对布尔尼亚的战斗进行了全程现场报道。

不得不承认,那些有服役经历的战地记者都有很高的职业素养,一个个都不怕死。

为了让观众过足战争瘾,1个由3名记者组成的战地报道小组到达布尔尼亚之后,一直跟在77军的尖刀部队后面,扛着摄像机穿梭在布尔尼亚的大街小巷内,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战争的残酷,不仅仅体现在血淋淋的战斗中。

在攻打布尔尼亚市区的时候,担任主攻任务的第772装甲突击旅不但出动了大批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还动用了很多专门为城市巷战准备的高科技装备,比如配备了自动武器的全地形战斗机器人、能够从窗户飞进屋内的微型侦察机、可以穿透墙体探测墙后情况的单兵雷达、能够一下摧毁整栋建筑的温压火箭弹。如果说20年前,巷战能让战斗力最强的部队都感到头痛,那么在各种技术的支持下,巷战已经变得对进攻一方有利,特别是在防御一方没能充分利用城市复杂环境的情况下,进攻一方拥有很大的优势。

军长的性格,决定军队的性格。

77军的官兵没有与印军缠斗,除了每次在进攻前向躲在建筑屋内的印军喊话之外,没有给负隅顽抗的印军太多的机会。很多时候,为了避免战斗伤亡,77军的进攻部队会在喊降无效之后,用最直接的方式摧毁印军固守的建筑物。等到助攻部队上来之后,再派工程兵去清理废墟,搜寻残存的印军。

军人战死沙场无可厚非,可是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军人,而是平民。

面对布尔尼亚的居民,77军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进攻前,77军会出动携带了高音喇叭的无人机,向该区域内的平民喊话,让平民前往由77军控制的路口,然后用车辆把平民送到临时设置的难民营。虽然有部分平民拿起武器参加了抵抗战斗,但是绝大部分平民都没有听从印军的召唤。

优先安置平民,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如果没有战地记者的现场报道,凌云霄不会考虑那多。问题是,在全世界都看着77军攻打布尔尼亚的情况下,就算凌云霄再残酷冷血,他也不敢拿共和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他与77军官兵的前程冒险。

现场报道不但有好处,也有坏处。

当天上午,一些西方新闻媒体就根据共和国电视台播放的战场实况指出,参加攻打布尔尼亚战斗的只有第772装甲突击旅,没有第771装甲突击旅。由此断定,77军猛攻布尔尼亚的目的是要迫使北面的印军第一集团军加速南下,与正面进攻的54军配合,争取在布尔尼亚成为歼灭印军第一集团军。部分西方军事评论员还认为,77军猛攻布尔尼亚,将给留在格蒂哈尔的印军第二集团军造成很大的压力。就算印军第二集团军不会北上救援第一集团军,也会为了获得更多的防御准备时间,派遣部队袭扰77军。如果印军第二集团军反攻布尔尼亚,正在向英吉利巴扎尔推进的第773装甲突击旅很有可能转向,趁印军后方防线空虚的机会一举攻占格蒂哈尔,围住印军第二集团军的3个师{其中2个为主力师},扩大第一场歼灭战的战果。

真要走到这一步,印军整个东北防线都将彻底崩溃。

不管西方军事评论员的分析是否合理,裴承毅确实在考虑要不要扩大包围范围,一口气吃下第二集团军。

关键问题不是第773旅要不要及时转向,而是扩大歼敌范围对整个战役造成的影响。

最应该考虑的就是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及战役前5天的后勤保障能力。

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是完全矛盾的。

如果仅动用77军与54军,虽然能够有效控制作战物资的消耗速度,但是作战时间必然延长,对2个主力军的持续作战能力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战役计划。如果派上已经到达吉申根杰的其他作战部队,比如战斗力很强的24军,虽然能够有效缩短战役时间,确保主力军的持续作战能力,但是会加快物资消耗速度,最终仍然会对整个战役计划产生负面影响。

在考虑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还得考虑印军的行动。

第二集团军的实力并不强,其主要任务也不是正面防御,而是守住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的结合部。虽然第一集团军还在奋战,但是全军覆没已成定局。如果拯救第一集团军的意义并不大,第二集团军的任务就不成立了。也就是说,第二集团军再也不用守在原来的阵地上。在此情况下,印军东部集团军群肯定会调整第二集团军的作战行动。按照裴承毅的猜测,印军很有可能让第二集团军在第三集团军北面构筑防线,替第三集团军争取到更多的调整时间。如果印军仍然对东部战场抱有一线希望,更加会让第二集团军就地固守,让第三集团军集中力量歼灭巴哈兰布尔与帕德巴拉的空中突击旅。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第二集团军坚持得越久,印军就有越大的把握歼灭瓦拉纳西的空降173旅与兰契的空降153旅,从而盘活整个战局。

断定第二集团军不会北上攻打布尔尼亚之后,裴承毅没对作战计划做出调整。

10点30分,21军与24军沿着77军的进攻路线到达布尔尼亚。

虽然布尔尼亚的战斗还在继续,但是21军与24军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只是在布尔尼亚分道扬镳,21军绕过布尔尼亚,南下前往格蒂哈尔,24军则沿着铁路线,向西面的达尔彭加挺进。

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大纵深进攻才初具规模。

裴承毅没有打算让21军强攻格蒂哈尔,只是要求给第二集团军制造压力,做出缠住第二集团军,为下一阶段歼灭第二集团军做准备的样子。只要能够让第二集团军认为守不住格蒂哈尔,就能迫使印军采取错误的行动,要么抽调周围的部队死守格蒂哈尔,要么让部署在格蒂哈尔的3个师主动撤退。不管是哪种选择,都对后面的作战行动有利。换句话说,如果印军死守格蒂哈尔,裴承毅就用1个军的兵力牵制了8个印军师,获得了在其他方向上突破第二集团军防线的机会;如果印军放弃格蒂哈尔,等于放弃了在恒河北岸的立足点,为裴承毅歼灭恒河北岸残存印军提供了机会。换个角度看,即便印军不做出错误的决策,即用原来的3个师死守格蒂哈尔,在21军的压力下,印军也无法增援恒河北岸的其他部队,裴承毅可以先攻占恒河北岸,把战线推进到瓦拉纳西,然后在格蒂哈尔西面寻找突破口,解放出困守瓦拉纳西的空降173旅,甚至奔袭兰契,解放出空降153旅,对印度东部集团军群进行战略合围。

实际上,印军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干掉到达格蒂哈尔的21军,迫使裴承毅不得不在格蒂哈尔方向上再投入1到2个军的兵力,以保护向西进攻的地面部队的左翼。因为裴承毅手里只剩下了36军与37军,只要在格蒂哈尔多用1个军,其扫荡恒河北岸的作战行动就无法按时完成,全面包围印军东部集团军群的行动也就无法及时到位,从而迫使裴承毅不得不集中兵力攻打格蒂哈尔,放弃最稳妥的进攻战术。

问题是,印军有实力歼灭21军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虽然21军的名声远不如77军,但是作为共和国的战略反应部队,21军有足够强大的战斗力。更要命的是,驻守格蒂哈尔的是印军第二集团军,即便挂着集团军的名号,整体实力远不如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3个印军师,哪怕其中2个是主力师,别说歼灭21军,能不能打残21军的1个战斗旅都是个问题。

如果裴承毅对21军没有绝对信心,也不会让24军直接开往达尔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