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劳动人民的智慧(2 / 2)

殷清瑶头一次见于勇的媳妇,一时间只顾着盯着她看了,没反应过来她口中的小娘皮就是自己。

妇人的目光在殷清瑶身上转了一圈,又落在杜娟身上,杜鹃比她大点,所以,于夫人就把怒气转到了杜娟身上,随即她的丫鬟也是紧紧盯着杜鹃,生怕她跑了。

“我厮混什么了我!”于勇刚大声说了一句,感觉耳朵快要被拧掉下来了,嘶了一声,赶紧放低姿态,“媳妇儿,你听我解释,我就刚过来,跟清瑶妹子还没说句话呢你就来了……”

“你还想还做点什么?”于夫人手上再次用力,于勇的上半身艰难地打了个折,“这两个长得都不赖,你看中的是哪一个?”

“什么哪一个……哎呦,哎呦,媳妇儿我错了!饶命啊!”

殷清瑶看得目瞪口呆,听他半天说不到正题上,没忍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引得大家的目光都看过来。

“于夫人,您别生气,于老爷心目中,除了您,最在乎的就是吃的了。”说着她转身从马车里拿出一大包瓜子,“我是李庄乡板蚕村的殷清瑶,跟于老爷认识就是因为吃的,于老爷说您爱吃我研制出来的豆腐串,这不,地里种出来新鲜玩意儿,我第一时间就赶到县城,想送给您跟于老爷尝尝。”

“结果我们才刚碰头,您就杀过来了。”

殷清瑶的名头于夫人听过,听她提起豆腐串,才恍然道:“你就是老爷经常提起的殷清瑶啊!这是什么?”

殷清瑶自报家门之后,于夫人果然不再生气了,眼神示意丫鬟们接过包裹,她手上力气一松,于勇终于挣扎着把耳朵解救出来。一边揉着耳朵,还一边凑过来看里面是什么东西。

一个布袋子,里面大概装了五六斤瓜子。

“这个怎么吃啊?”

于勇抓了一把在掌心观摩,殷清瑶提醒道:“把皮剥开,吃里面的种子。”

于勇在吃的上面一向很开窍,指甲一捏就把瓜子皮捏开,取出里面的种子塞到嘴里,于夫人也学着他的样子剥开一个。

“好吃是好吃,就是太小了,剥起来太费劲儿。”

殷清瑶轻笑一声,抓起一把,一只手端着瓜子,一只手拿起一枚放到唇边,上下牙齿一咬,嘎嘣一声,舌头一卷,种子掉进嘴里,瓜子皮还是完整的。

她一连磕了一把,说道:“打发时间用,看戏的时候,听说书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几个人坐在一起,一边磕瓜子一边聊天,岂不是很惬意?”

于勇也学着她磕了一把瓜子,才找到乐趣。

“哎,你别说,还真是,而且皮上更有味道!”

一说起吃的,于夫人刚才的气势汹汹,问罪的架势就散了,让丫鬟把口袋一扎,不让于勇再拿。于勇眼巴巴地看着他媳妇,也不敢吭声,殷清瑶努力憋笑,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想要吗?”

“想要。”

“那就打道回府吧?”

“行。”

于勇在背后朝殷清瑶摆了摆手,跟着于夫人走了,殷清瑶留意到身后有人悄悄向后跑去,估计是通风报信去了。把马车拴好,让杜鹃在这儿等着,她倒要看看到底是谁想挑拨她跟于勇的关系。

本以为是眼红他们家豆腐串作坊的人,谁知道竟然一路跟着到了古塔镇,眼看着挑拨离间的伙计进了楚家酱豆的大门。

才反应过来,感情是那天拦她路的那个楚掌柜!

本来就是误会,对方要是好好跟她说话,她也不至于得罪旁人,眼下挑拨离间没成功,她很好奇对方接下来会干啥。

不过那个伙计进去之后就没再出来,殷清瑶还要去买盐,不能耽搁,守了一会儿没见人出来也就不当一回事儿了。

估计经过这一次,短期内对方也不会再找她的麻烦了,毕竟她又不是做酱豆生意,大家没有利益冲突,没必要互相针对。

回到县城,去买了盐之后,赶着马车回家,

路上她就在琢磨定做统一炉灶的时候,要怎么留出来烤香肠的空间,凉皮米皮之类的交给柳氏他们去做,香肠暂时还没有做起来,因为烤制的才好吃,但是炉子不好弄。

给向氏的信里也提了,让她去找铁匠看看,这样的炉子该怎么打造,毕竟专业的东西就交给专业的人士来做,要相信劳动人民的智慧。

先把这一茬丢开,向氏能干,也不用她多操心。回到家里仍旧忙活着煮瓜子,炒瓜子。七月底,京城送来好几封信,府城也有消息,因为她太长时间没去拿信,宋青云放学的时候帮她带回来了,给她省了好几个铜板。

家里都是娃娃,还是女娃娃居多,殷清瑶习惯性地准备一些糖,奖励给干活的下人。宋青云送来信,她从口袋里摸出来两块糖递给他。

弄得宋青云都不好意思了。

“我就是给你捎几封信,不用给我糖吃,而且我是男子汉,吃糖像什么样子?”

殷清瑶擦了擦头上的汗,她手上本来就有很多灰,这么一擦全擦到脸上了,一张脸黑一块儿白一块儿,看着特别滑稽。

“你不吃拿回去给婶子吃,上好的麦芽糖,甜得很。”

拿到信,先把梁怀玉的信捡出来,因为常来常往,只看一眼封面上的字,殷清瑶就知道哪一封是他的。

宋青云见她看信,只好把糖收起来告辞。

殷清瑶的心思都在信上,信上说了瓜子一上市,就迅速抢占了茶楼酒肆的市场,头一批只有五香口味儿的已经卖光了,让她尽快补货。

第二批货也早就出发了,算算时间,应该快到京城了。第二批里面又添了焦糖的,因为上次酿酒买的糖还有挺多,她就做了一批焦糖口味。

如果要做绿茶口味的话,最好是到茶厂收购一批,要不然从市面上买的茶叶可太贵了。成本太高,也赚不了多少钱。

现在就只有五香和焦糖两种口味儿,后续肯定还会研发新品种。殷清瑶在考虑,他们这边有养羊的,但都是卖了吃肉那种,她想要牛奶羊奶,到时候好做一些奶香味儿的瓜子。

可是要养奶牛和奶羊,投入的成本就更高了,暂时没有这个条件。不说别的,光是人手就不够。大梁朝建国才十二年,往前数七十年都是战乱,死在战乱里面的百姓比兵将的数量都多。

再加上人口向南迁移,留在北边的人就更少了。

他们村子里,往上数三代,都不是本村的人,他的祖爷爷就是流落到这边之后,又因为太穷了,一家人吃不饱饭,才把她爷爷卖了。她爷爷颠沛流离在开封府扎根之后,又赶上动乱和改朝换代,祖籍只追溯到汝宁府,回来之后,殷家也只剩下一个堂叔了。

新朝初立,战事也没停歇,到现在还在打仗,虽然朝廷鼓励大家生孩子,鼓励大家开荒,但是一个人再能干,也干不了多少活儿。

大家家里都有很多地,光是除草和堆肥就花了大部分时间,哪里还有功夫来帮忙做活!

不说别人,就说她爹吧,也只能顾上自家地里和老宅的地,花点钱请人总归还是能请到人的,干短工还行,长工根本招不来人。

殷清瑶每天瞅着家里的一大堆萝卜头们,别看他们小,家里大部分活还都是他们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