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第五十一章 乙丑来援(2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对面的清军并不算多,约莫有三百多骑的样子,有四百人就已经顶天了。过于快速的奔驰速度让他们和后面的清军步兵主力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间隙。

张三哥那双眯成一条缝的小眼睛猛然睁开,瞪的溜圆,手中的红色三角小旗猛然一落:

“开炮!”

司炮手奋力一拉炮绳。

扬州出现的这种铜胎炮非常小,不算炮架的话,总体重量才四百来斤,威力也很一般,射程更近,远远无法和清军的大型火炮相提并论。

唯一的好处就是便于移动,不象那些大型火炮那样只能安放在坚固的城墙上,或者是只能用固定的角度用来攻坚。铜胎炮本身就是专门为野战设计的,机动灵活是第一要务。

没有把铜胎炮按照时下的方式分散到各处,而是摆成四层的矩阵形状,每一次都是火力全开不留余地。

“轰”!

炮口喷出一蓬蓬白色的烟雾,好似带着悠长的回音一般,耳朵里“嗡”的一声,旋即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红衣大炮的声势固然惊人,但五十多门铜胎小炮齐射一次的,依然可以用“山崩地裂”“地动山摇”来形容。

只感觉到脚下的地面微微一动,马上就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如同暴雨季节从远处传来的雷声。因为齐射的声音太大,炮阵附近的淮扬民兵已经暂时性的失去了听觉。

在扬州试炮到时候,李乙丑早就熟悉了铜胎小炮的声势,但那个时候的动静绝对没有这么大。

几十门火炮齐射,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最集中的火力了,绝对可以算得上是雷霆一击。

在不久之前的外围接触战中,炮营指挥使张三哥和他收下的炮兵们已经展示过一次炮阵齐射的威力,虽然已经有了些心理准备,淮扬民练的民兵们还是再一次被着天雷陡落一般的声势给震撼到了。

三四百蒙八旗的精锐骑兵,好像被密集的冰雹蹂躏过的稻田,每一个落点附近都有一个腾空而起的烟柱,每一个落点附近的骑兵都齐刷刷的栽倒。栽倒的骑兵成为最大的障碍,阻挡了后面骑兵的道路,相互踩踏互相撞击,已乱做一团。

带到腾起的沙尘和烟雾渐渐消散之时,冲出来的清军骑兵只有区区五六十乘!

这支骑兵来自蒙古颜扎部,建置上隶属于蒙八旗中的镶黄旗,因为政治地位的低下而且部族本身的实力比较弱小,一直都充当杂兵的角色。眼看着其他的部族在历次的大掠中满载而归,早就心痒难耐,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充当主力战兵的机会,自然加倍卖力。

奔跑起来的战马已经把速度展开到了极限,呼呼的风声在耳边响起,两旁的景物在飞速后退。

骑射是每一个蒙古人自幼学习的技能,也是每一个蒙古人的骄傲。当战马的速度展开之后,每一个蒙古骑兵都是最强悍最无敌的战士。

经验丰富的颜扎骑兵已经摘下了身后的骑弓,甚至已经把伏在马头后面的身体微微挺直了许多,摆出了驰射的标准姿势。

只要一轮驰射,最多两轮,就能对面的明军压制的龟缩起来。在这么短的距离上,步兵根本就没有机会摆出厚实密集的拒马阵型,也根本不可能挡得住迅捷如风的骑兵。

最多再有十个呼吸的时间,就可以冲入敌阵肆意砍杀了。

精确的计算着彼此之间的距离,把握着驰射的最好时机。

扬州铜胎炮的射程很近,根本无法和红衣大炮相提并论,甚至连工部的神威同袍都远远比不上,却绝对比蒙古人的骑弓要远的多!

就在颜扎的骑兵还在等待对方进入自己的驰射射程的时候,他们已经首先进入了铜胎炮的射程。

淮扬炮兵的操炮能力还算不上多么纯熟,更谈不上精准,但是火炮的数量弥补了这个缺陷。

当初训练的时候,苏子朋就一再强调:这种小炮不要求打的多远多准,只需要快速击发密集攒射,把火炮当作弓箭使用,这就叫做火力压制。

就算是执掌炮营的张三哥,也不大明白“火力压制”这个名词的具体含义,但是“把火炮当弓箭使唤”这句话却弄懂了。

在外围的接触战中,密集排列构成火炮矩阵,然后极可能的齐射,在给敌人造成巨大杀伤的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淮扬民兵的士气。

还没有开始接战,敌人就的前锋就已经折损甚重,连最基本的队形都无法保持,差不多已经等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哪怕是面对传说中悍勇凶残的八旗兵,淮扬民兵的士气依旧高昂。

蒙八旗的清兵正在不顾一切飞奔狂飙,根本就没有想到对方会在这样的距离上使用火炮,而且射速极快。甚至没有来得及看到火力是从哪儿来,突然看到前面的火光一闪,轰鸣声中坚实的地面好像在一瞬间变成了海面上的浮冰,正在随着海浪轻轻的上下起伏……

风驰电掣的骑兵好像撞上了一面根本就看不到的隐形墙壁,就已经连人带马翻滚在地。

密集的骑兵冲锋过程中,前边的战马忽然成片成片的倒下,根本就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