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运(2 / 2)

而李唐呢虽是今年内,粮草丰收,但关中之地大灾小灾不少,李渊不可能年年都这么好运气.去年,今年或许让李渊撑过了,若明年关中大饥,李渊自顾不暇,赵国的机会就到了.

所以现在对于李重九而言,需要是的时间.

"李渊倒是个有远见的人,"李重九当下问道,"那李唐朝廷上下可商议了什么应对之策朕就不信他们会坐以待毙."

张玄素道:"李唐上下倒是拿出了两个办法"

"两个办法"虞世南笑道,"我还真没料想到,若是真有办法,当年武皇帝就不用迁都洛阳了."

虞世南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李重九道:"说来听听,说不定也有可观之处呢以朕想来,关中良田已是开垦到极处,李唐眼下解决的办法,莫过于是从他处筹粮."

张玄素道:"陛下果真料事如神,李唐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重修褒斜道,粮草从褒斜道经陆路至褒水通沔,由斜水道渭,再行漕船."

要知道汉中通往关中的古道有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褒斜道虽狭谷险段多而长,但与其它三道比较,路程较短也是汉中通往关中最主要额通道.

李重九笑道:"李渊莫非是想从川蜀运粮吗我听说当年诸葛亮七出祁山,屡屡因粮尽而退兵,若是褒斜道真能运粮,李渊可真胜过诸葛武侯了."

张玄素,虞世南听李重九如此调侃,都露出笑意.

事实也是如此,众所周知论天下各州论富庶杨一蜀二,相对于长安而言川蜀近,而江淮远,如果能从川蜀运粮至关中,解决缺粮之事,当然是最好的.

不过美梦毕竟不是现实,蜀道之艰难,令人望而生畏.翻越秦岭运粮至关中,在路途上就费了太多气力了.

张玄素道:"正是,李唐朝廷上商议,是从商州凿路,翻越秦岭至川蜀的.不过此策在微臣看来不过杯水车薪,川蜀之粮如此就算运至关中,其粮米除了王公大臣外,也没有几个百姓吃得起的."

"那第二个办法呢"李重九问道.

"李唐朝野上下,商议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在河东一带屯田,引黄河之水灌溉,若是成功可开良田数千顷,可收得几十万石以上."

李重九闻言皱眉道:"河东屯田,这可行吗"

虞世南上前一步道:"陛下此事早有先例,当年两汉时,漕运因砥柱之限,粮船多损,故而有大臣建议,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也就是今日汾阴,蒲坂之地.大臣有言屯田得谷后,从渭上至关中,可省千里漕运之劳.但结果天子发卒数万人作渠田,却颗粒无收."

"引渠灌溉之事哪有这么容易,陛下大可放心,李渊若要在此屯田,不过是重蹈覆辙."

张玄素道:"不过眼下李渊确实很重视河东之粮,为了确保河东粮草丰产,李渊日前派陕州总管于筠,屯兵灵州,以备突厥打草谷.李渊还下令在灵州黄河设水师,到江南召募船匠至造船,设六城水运匣总督粮船之事."

虞世南道:"李渊虽在河东囤粮,比从褒斜道运粮容易,但河东之粮一要供关中,还要供给灵州,河西兵马之用,哪里会有余力."

张玄素,虞世南都是认为河东良田有限,要真能以河东良田供给关中,那么历朝历代,也不用想办法从江淮运粮了.

从两汉以来关中人口,一直在天下之重,从汉,魏,隋一直都是迁高訾富人,豪杰充实关中.但关中人口众多,但田土从秦汉以来,因受到长期的严重干旱以及水涝,八百里秦川粮产却不见怎么增长.

现在人口增多,粮食减少已构成关中困局,李唐定都关中,虽有其利,但也见其弊.这也就是为何终唐一朝,从高宗至武则天,到了后来的玄宗,一直都想迁都洛阳的缘故,可是除了武则天外,其他人迁都的打算,都在关陇门阀的大力反对下,而没有成功.

到了玄宗时,唐玄宗启用裴耀卿为相,裴耀卿提议采用转搬法,先罢了陕西陆运,置仓河口,使江南漕舟运至河口者;输粟入仓返回江南.朝廷再雇舟入洛阳.之后在三门峡东西各设粮仓,动洛阳来的漕舟输入东仓,而以陆运的方式输入西仓,再以舟漕的方式输入长安,从而避过三门之水险.

裴耀卿的办法,就是逐级转运,由专门之人负责陆运,漕运,这才稍稍缓解.

而现在洛阳就控制在李重九手中,李唐就算想出这逐级转运的办法,也没有用.事实上秦汉时立都关中,算是正确,到了隋唐之时,立都关中已是十分勉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