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还想到了《红与黑》里的于连。于连后来的选择,不也是基于年少时,在市长家上流社会的经历?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红楼梦》里的那些丫鬟,下人们,哪一个没有与潘金莲类似的经历?所以,潘金莲的选择,代表了当时的许多人。
所以说,潘金莲就是当时社会制度培育出来的的一个产物,一个“怪胎”。
当然,潘金莲除了不喜欢武大的性格,也不喜欢武大的外表。她对武大的身高和长相都不满意。
潘金莲第一次见着武松时,心里是这样想的:“一母所生的的兄弟,怎生的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奴那世里遭瘟撞着他来!”
这是潘金莲把武大与武松作比较后的思想活动。这不仅表现了潘金莲对武松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对武大的憎恶,对自己人生的感叹。
潘金莲这样的审美标准,肯定离不开她在王招宣家所受的教育。
潘金莲对武大性格的不喜欢,追根究底,是因为武大不附合她对男人“社会地位”的需求标准。
潘金莲对武大外表的不喜欢,追根究底,是武大不附合她对男人外形的审美标准。
潘金莲这两点对老公的要求,并不比现在的姑娘挑男朋友苛刻。
她们不仅看身高,还要看财产多少,长相如何,性格怎样等等。
相比较而言,潘金莲看不上武大,一眼就看中武松,一点儿也不算过分,是人之常情。
何况,武松不仅是一位赤手空拳的打虎英雄,而且还是一位身高体健的帅哥。
当然,在潘金莲不喜欢武大的因素里,还有一个,便是武大穷的丁当响。
就拿当今社会来说,帅哥穷了,都没几个姑娘愿意拿他来做老公,何况是一个三寸丁枯树皮的武大呢!
就算有几个姑娘,自封为“颜质控”,一时迷恋帅哥,不顾他的穷困潦倒结了婚。等结婚以后的新鲜劲过了,激情谈了,过上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其中不少,她准定就后悔了。
鲁迅在他那篇著名的小说《伤逝》中,早已经把这道理讲的很明白了:没钱就没好日子过,没好日子就容易整天吵架,吵架就伤感情,伤了感情就容易离婚。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个武大,要官位没官位,要长相没长相,要钱没钱,要胆量没胆量,车就别提了,房也是租借的。
他几乎把男人的一切短处和弱点全占有了。
这正是作者写潘金莲出轨这件事,匠心独具的设计与安排。
大家想想,如果武大有上面提到的一个优点,潘金莲再做出那样的选择,我们还会如此同情潘金莲的人生选择吗?
反观潘金莲,偏偏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人胎。她不仅长的模样美丽,身姿美好;而且还口齿伶俐,能歌能舞,琴棋书画,无不精熟。
一个女人的全部好处,几乎都被潘金莲占有了。
一般女人,能有潘金莲的一半儿好处,肯定都会高兴的整天如喝了蜜似的。
作者让这样两个人,结为夫妻,其实就是想唤起我们的同情心,让我们去认真思考潘金莲的人生选择。
我觉得,这正是《金瓶梅》作者的高妙之处。
(本篇完,请接着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