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妙手回春华神医 强行续命三余载(1 / 2)

 ————————————————

......

“妾现在学习武艺,是不是太晚了?”

“只要肯下功夫,什么时候都不晚。”

永安宫旁的小院内。

朱棣手把手指导着唐妙云修习《太平要术》上的秘籍。

后者和郭奉孝一样,都是此间天赋极高者。

这一点,朱棣深信不疑。

然而却又都是对这些极其没有兴趣的存在。

若非朱棣强行逼迫,郭奉孝这才学着养生术之类的,至于那些武功秘籍,顶多就是业余爱好。

唐妙云也是如此。

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故而容易了,也就没有了挑战性。

不过朱棣依旧强行逼迫她记了下来。

“本王所行之路凶险万分,不得已时,王妃若无一技傍身,该当如何啊?”

脑海中不由得想起了前世徐妙云和自己的长子朱高枳,母子守城应对李景隆的那一战。

一身戎装,原本白皙的肤色已晒成略深的小麦色,秀丽的远山黛已拧成一股剑眉,鼻梁挺直,薄唇紧抿。带领三千将士的家眷同立城头。

城墙外是率五十万大军攻城的明初大将李景隆。面对兵临城下的强敌,世子朱高炽只有仅仅一万兵马。她先是冷静地在指导儿子应变,见情势紧急,她又传命,给所有和自己一样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属及官绅士民之妻都配发甲胄,让大家都加入战事中。她更是亲自登城督战。这时正是农历十月,天寒地冻,燕王妃又命众人水泼城墙及城下兵将,防止来攻士兵趁机登城,在燕王妃的指挥下,朱高炽还偷袭李景隆,杀得南军猝不及防。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兴叹。最终,北平守军成功坚持到了燕王朱棣成功收编宁王军队,回师救援的时候,为这场战争争取了宝贵的回师时间。这场守城之战,清晰地显示了燕王妃徐妙云做为开国勋臣之女的风范。

出身武将大家,能够成为指导北平保卫战,成为丈夫起义外出作战的坚实后盾。知书达理而温婉贤淑,精通文学书画,幼时人称“女诸生”,编写了等书籍。深得公婆喜爱,12岁被朱元璋选中与皇四子定亲,14岁成婚。婆婆马皇后对她赞誉有嘉。与皇帝丈夫恩爱三十年。

后来患病,药石无医,朱棣为了了解徐妙云的病情,还自学了医术。可是,无论如何也留不住徐妙云了,同年7月,徐妙云去世,年仅46岁。徐妙云离去后,朱棣为徐妙云上的谥号是“仁孝皇后”,她也是明朝仅此一位谥号有“仁”的皇后。而且,按照旧例,皇帝为皇后服丧一般仅需7-15天,可朱棣竟为徐妙云服丧达数月之久。

徐妙云生前有一个遗憾就是没能回北平城看一看,这也坚定了朱棣要迁去北平的决心。1409年,朱棣北巡,确定了陵墓的选址。1413年,长陵地下玄宫落成,徐妙云的次子朱高煦将母亲的遗体护送到北平,并葬入长陵。

1424年,65岁的明成祖朱棣病逝,与皇后徐妙云合葬,自此以后,二人再也不会分开了。

......

此时此刻,相隔千百余载,看着眼前的唐妙云,朱棣不禁感叹道:

“妙云,你可信,纵使今生你我福薄,来世定然还能再续。”

“我信。

唐妙云简单的两个字紧紧的叩在朱棣的心坎上。

接下来的几天里面,唐妙云已经可以自行修炼。

为了防止事情败露,朱棣再度使用龟息之术,强装出一副要死的样子。

直至一头高马闯到了门口,兴奋的吕布不顾礼节的冲了进来:

“兄弟!兄弟,你有救了!”

待见到院中的弘农王妃唐妙云时,吕布兴奋的告诉她:“王妃,快告诉殿下,相国给他找到了一个神医,他的病有救了。”

“真的吗?那还真是有劳相国了?”

言罢,吕布急忙去请神医入内,唐妙云则是想去支会了朱棣一声。

朱棣让她安心,自己这掩饰,一般大夫是看不出来的。

毕竟整个太医院的太医不都是没有瞧出来吗?

说着,门外吕布拉着一个中年的,被称之为神医的大夫走了进来。

“殿下啊!这位华佗,华神医,那水平可是相当厉害啊,有他在,肯定药到病除。”

“有劳兄长了......”

等等?

那神医叫什么名字?

华佗???

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