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嚣张跋扈董小姐 教导有方弘农王(1 / 2)

 ————————————————

......

看着满脸不情愿的弘农王刘辩。

这一切都在李儒的意料当中,又相劝了两三句,可是弘农王刘辩依旧是......

“唉,不可能!不可能!这绝绝对不可能!”

李儒随即忽然问道:“那殿下到底要何时起兵?”

这一问可把刘辩问的稍稍呆住了:

“骑兵?什么骑兵?步兵的?”

李儒接着说道:“殿下可知就在刚才董卓又想准备对你动手了。”

弘农王刘辩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这老混蛋到底要我怎么做才能彻底的对我放下戒心呢?”

李儒说道:“殿下应该明白,无论你怎么做,董卓永远无法对你放下戒心。”

刘辩无奈的说道:“那就是逼着我造反了。”

这算什么事儿啊?

还要跟上辈子一样,还要走造反这条道。

这时李儒说道:“殿下是要抢回自己的皇位,哪里来的造反一说。”

这话也对,但眼下,任何举动都归为不妥。

那李儒接着说道:“殿下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董卓那边稳妥一些。殿下所图。微臣是清楚的。”

“那你觉得我是在图什么?”

李儒笑一笑:“殿下所图之事,非常人能想,非常人能做。也非常人能做到的。欲行此事,必然要有常人之法,会被人诟病,会被人诬陷,会被人误解,但这些都不过是为了达到目的,就必须要忍得一时之忍罢了!等一下?不能等,只能等到再多人,出现了想要加害陛下,殿下,难道就坐以待毙吗?“

”所以你觉得本王要如何应对?“

”古往今来有一种祸名叫床踏之祸,殿下可明白?如纣王妲己。如周幽王褒姒。无不是床榻之祸。“

刘辩说的:“可董卓对身边的女人无不是将之视为玩物。床榻之言,恐怕与他无用。”

“耳边风并非只有枕边人的吹的。“

李儒说道:”董卓早年丧子。两个女儿以嫁为人妇。虽然董卓对这两个女儿照顾有加。但是董卓更疼的是他唯一的孙女。可以说是爱屋及乌,想要在他身上延续对自己儿子的爱。所以董白在董卓心中的重要程度,殿下应该明白了吧。“

弘农王刘辩随即说道:“你的意思是让我从董白下手。”

“董白小姐今年。刚刚九岁。虽然聪慧,但十分顽劣,有点不太好拿捏,可是一旦拿捏住董白也就打捏住了董卓的命脉。到那个时候。即便董卓再对殿下有了杀心,也会考虑到自己孙女董白的原因在里面。到这里也自然有了一丝稍缓的机会。”

刘辩思考的片刻,无奈的摇摇头,叹息道:“对于一个孩童下手.....”

刘辩冷笑一声:“李儒亏你想得出来啊!”

李儒笑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殿下要做的大事,要失去很多小节啊。”

“罢了。就听你的。你去安排一下吧,我也看看这个。让整个洛阳城都害怕的董卓的亲孙女董白到底有多厉害,让你都头疼。”

“微臣这就去准备一下。”

李儒随即告退。

第二天。

一辆锦绣无比的豪华马车便来到了弘农王刘辩居住的小院门前。

只见把车上走下一个九岁左右的女娃娃。

那女娃探出头看着眼前这个小破院子,上来便是:

“这是谁住在这么寒酸的地方。”

一旁随着马车一同前来的李儒解释道:

“这里边是弘农王刘辩的住处。”

董白闻言:“就是那个天天想方设法拍我爷爷马屁的刘辩吗?”

李儒笑了笑,没有搭话。

董白随即下了马车。大步朝着小院里面走去。

“我倒要去瞧瞧这个马屁精到底长什么样子。连你都说这家伙聪明的节,我爷爷经常夸他说要他是真是我的叔叔该有多好。”

李儒点点头:“弘农王殿下的确有非常人所能及之处,一会儿小姐见了也就知道了。”

李儒随即领着董白小姐往小院里面走去,从关系上来说,李儒算是董白的小姨夫。

对于这个小外甥女。他头疼已久。今日终于能把这个麻烦推出去。心中免不了有一丝暗暗的激动。可是当他得知弘农王王并不在小院当中的时候。

李儒脸色立时一变。

殿下不会在这个时候反悔吧?

就在这时,负责看守弘农王小院的张牧之告诉李儒:“殿下去了太学院。”

李儒疑惑的看向张牧之:

“太学院?殿下去太学院干嘛?”

张牧之接着说道:“殿下还交代,如果李如先生带着董白小姐过来的话,就请两位去太学院找殿下。”

李儒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这是要搞什么事情?

一旁的董白则是一脸不爽的说道:“真是麻烦,一个马屁精竟然还摆起了架子。”

李儒不太敢教训东白。只是无奈地笑了笑,随即便领着董白前往太学院。不久后两人便到了太学院。

只见太学院内。一群太学院的学子正围在一堵墙前,议论纷纷。

一学子言道:”殿下这首诗,当真是道尽了世间,古往今来的最大道理呀!“

“没错。如此年纪,便有如此堪堪吾真乃我辈榜样。”

“我等的才华加起来都远不及殿下的千分之一啊!怪不得蔡大儒说。天下文人墨客文才有十斗,弘农王王殿下独占八斗。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看来以后我们也不用写诗了,免得一笑大方。”

“是啊,是啊。”

又一名学子说道:“与弘农王殿下的诗才相比,我等简直就是繁星比皓月。烂泥扶不上墙啊!”

议论的声音都被李儒和董白听进了耳朵里面。两人疑惑的靠了进来。只见那墙上写了一首短诗。

笔迹尚未干,显然刚写下的。在询问众人。弘农王殿下的去处之后。

方才得知弘农王刘辩已经离开了太学院。

前往锦衣卫衙门。

李儒没办法,只能带着董白继续前往镇抚司衙门那里。在临走前李儒又看了看弘农王刘辩在墙上面写下的那首诗。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

李儒不由得感慨。

这世间怎么就有这样的神人呢?随手一写,就如此才华横溢,每一首诗的风格也都别具一格。非当世之流。李儒作为文人,实际上也是刘辩的在诗才方面的粉丝,所以刘辩写的诗。李儒都有观赏。很惊奇的发现刘辩的每一首诗,至少是在刘辩大难不死之后再度复生,写下的每一首诗风格迥异,一首一个样,一会儿像是飘然如如风的诗仙。一会儿又像是慷慨激昂的英雄剑客,接着又像是严肃古朴的老男人。

很奇怪。

李儒也说不准。这到底代表了什么?

随后,李儒便带着董白到了锦衣卫衙门这里,就衙门门口,刚好有一群围观的百姓刚要散去,也是一番议论。打听了一下,议论的到底是什么事情。

这才得知弘农王刘辩刚来这里是解决了一个案件。

李儒听了一路人,详细的解释了这个案件的过程。一旁的董白听到之后,只是一头牛而已,有什么好不容易办的?

然后董白评价了一番,但李儒不以为意随即询问弘农王刘辩是如何解决的?那路人说道:

“殿下顷刻之间便解决了这个难题。”

听完之后。莫说李儒,连董白也惊奇不已。

后来这段事情,被记载于史官蔡文姬所著的《汉成祖永乐大帝本纪》当中。

【初平年间,尚未为弘农王的刘辩在洛阳城锦衣卫任职镇抚司指挥使一职。

锦衣卫专门审理各种悬案,错案以及惩处贪官污吏,监察百官。

一天衙门里的一个农民发现自己的耕牛口里流血,大口喘气。仔细一看原来是牛舌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就跑到县衙门来告状。

刘辩想:一定是这个农民的仇人干的,但是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抓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这个割牛舌的人自己出来招认。刘辩对那个告状的农民说:“没有舌头的牛反正不能存活,你回去把这牛杀了卖钱吧。”

农民说:“我来县衙告状是为了找到那个割牛舌的人,请大老爷给小民做主,惩治坏人。”

刘辩假装生气地大声说:“一个牛舌,值得什么,也来告状,快出去吧。”

告状人一看刘辩生气了不敢再说话,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把牛杀了卖肉。没过几天,有人来衙门告状,说某人私宰耕牛。

刘辩一听勃然大怒,厉声喝问道:“你为什么偷偷割掉他的牛舌,又来告他的状呢?”这人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刘辩一眼就识破他的诡计,吓得赶快叩头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