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灾情(2 / 2)

李祐没搞清楚,问向薛大鼎:“这曹州刺史是谁?”

一旁的权万纪则是默默的掏出了小本本记了起来。

薛大鼎说道:“曹州刺史是那荥阳郑氏的郑德本,深的陛下信任,所以被派来镇守曹州。”

完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听闻是颇有美德,为人称赞。”

说话时他只是语气有些不太确定,有些底气不足。

李祐听着薛大鼎这么说,感觉有些莫名其妙:“荥阳郑氏郑德本,那本王亲自去见见他!”

荥阳郑氏是五姓氏族之一,荥阳其实是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五代时期有有八个朝代在这里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繁华似锦。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粮食,养殖桑蚕。

因此郑家是粮食大户,也是养蚕大户。

而如今一匹绢布能够值三千文,因此郑家相当的富裕。

富裕到什么程度呢?

《太平广记》中记载,有个郑凤炽的人曾经对李渊吹牛,终南山上每棵树挂丝绢一匹,山树挂满,家中还有余绢。

一时间李祐也搞不明白这个郑德本是什么意思。

不过李祐可仗着李世民的威严将他拿下治罪。

不过在此之前,还得看看他究竟是不是个好官。

不然拿错了人,李祐觉得也很不好。

见李祐沉默不语,薛大鼎站了出来说了一句好话。

“郑刺史忙于民生,仁德无双,殿下莫要怪罪,不如徒步前往。”

“嗯。”李祐也没多说什么,抬头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城门,这路其实也没两步。

一行人走了两刻,抬头就能看见那曹州两个字。

此时李祐浑身汗水打湿,身边的薛大鼎不停拿水壶给李祐,生怕热坏了。

来到城门前,只见城门到处都是灾民,他们躺在用木头搭建,树叶和茅草覆盖的棚子里避暑。

靠近了,李祐看见了这些灾民的状况。

有一老人,他蓬头垢面,额骨凸出,双颊凹陷,饿了失去了人形。

此刻他坐在地上双眼麻木的望着天,就像是包着皮的骷髅,要不是眼睛还在眨,李祐会觉得他已经死了。

有裸上身的孩子,他胸前肋骨竟然凸出,四肢更是没有半点肌肉,骨瘦如柴。

一眼望去,在棚子里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这般骨瘦如柴。

而这样的棚子还有很多很多,见此情形,所有人见此都沉默了。

李祐更是震撼的说不出话来。

他们都是由于干旱,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水源。

等到了这里,他们把带的粮食都吃光了,也就没了活路,只能挨着饿,靠着官府赈灾。

李祐从来没见过饿成这样的模样的人,哪怕是电视剧中也没有见过。

不是说大唐是盛唐么?

为什么治下的百姓会饿成这样?

李祐很不理解,压抑的气息让他喘不过气,沉甸甸的很不适。

同为华夏儿女,李祐想为这些灾民做些什么。

可是这是干旱,灾难波及有几个州。

哪怕是放在二十一世纪,救灾也绝对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更何况古代这个什么都缺的地方呢?

李祐无能为力,心里只希望李世民能多给一些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