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麻烦不断(1 / 2)

乱世英雄 闪烁 7483 字 2019-09-22

 二然谁都知道。

彰武会战取得了了不起的战略胜利。

狂刀“制小利局面,让中**队掌握了有限的主动权,但是在某些人眼里,彰武会战应该打得更好一点,在战术与战役上的失败可以避免,甚至连战略上的损失都不应该。

会战结束后,罗耀武接受了一次非正式的秘密调查。

这让他很恼火,也很冒火。

因为调查对象是他在战役后期下达的“清野令”会战结束前,为了守住彰武,让辐重部队与滞留在前线的主力部队撤下来,罗耀武不得不命令在康平打阻击的第十六集团军火速撤回彰武,直到第十五集团军撤回来。

才跟随抬重部队撤走。

如此一来,康平肯定守不住小沦陷只是迟早的事情。

受此影响,罗耀武在这个时候向进入吉林、黑龙江的游击队,以及当地政府下达了烧光所有无法运走的余粮的命令,并且让游击队在秋收之后处理多余的秋粮,绝不把一颗粮食留给敌人。

这就是“清野令”可以说,这道命令没有错。

要想坚持抗战。

就得坚壁清野,不能给敌人留下任何可用的物资。

再说了,美国一直宣称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就不可能对平民下手。

事实也证明,罗耀武的这道命令下得非常及时。

彰武会战结束不到五天,恼羞成怒的日军就派遣两个师团,从康平经铁岭市,进入吉林四平。

与此同时。

美日联军加强了对内蒙地区交通线路的轰炸力度,重点打击向内地运送粮食物资的车队。

虽然罗耀武组织起的民兵仍然把不少物资送了过来,但是在美日联军的空中绞杀下,运送物资变得越来越艰难。

到六月中旬,每运送十吨物资,就有七吨在路上被炸毁,平均运送一百吨物资就会伤亡三名民兵。

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进入吉林的日军并没烧杀抢掠,毕竟这不是日本主导的战争,在美国庞大生产力的支持下,美日联军也不缺乏物资,不需要抢掠平民的粮食。

与之相反,为了维持地方秩序,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以此削弱游击队的影响力,日军还必须按照美军的指示。

向占领区的民众奋发粮食物资。

也就是说,“清野令”实际止增加了美日联军的后勤保障负担。

正是如此。

这起针对罗耀武的调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只不过,罗耀武并没就此罢手。

调查团成员刚刚离开,他就命令在敌后活动的游击队扩大清野范围,即在征得民众同意之后,烧光所有粮食。

全去找占领军要吃要喝。

结果短短十多天,就有数百万平民涌入占领区。

这下,美日联军不给粮食还不行。

几百万饿着肚皮的平民闹起事来,绝对压不住。

再说了,为了证明军事行动是正义的,美军还邀请了世界各过的记者前往占领区,报道当地民众过的痛苦日子,以及在美军到来后得到的优厚待遇。

如果这个时候闹事。

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从六月中旬开始,美日联军花了很大的力气向东北占领区运粮。

这边运。

那边抢,游击队有事可做了。

虽然这些事情报道出来不是那么好看,游击队抢的大多是送给占领区平民的粮食,但是却有非常现实的效果,即后勤保障负担愈发沉重,使得美日联军很难在锦州前线向中**队施加压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针对罗耀武的第二次调查与前线部队杀俘有关,主要就是第十六集团军在康平防御战期间杀害日军俘虏,并且将日军尸体钉在木桩上。

这事,根本压不住,因为日军在前线拍下了照片,还有跟随日军活动的战地记者作证。

罗耀武也没有压,他给出的答复很简单:那些都是拒不投降的顽寇。

为此,罗耀武还准备好了证据。

即一些日军伤员在接受救治的时候,拉响了手榴弹,或者向前去救治他们的中国医护人员开枪。

证据也是实打实的,而且还有几个大难不死的日军战俘做人证。

当然,也没人会拿这件事做文章,至少那些前来调查的官员不想到前线去取证。

他们要的就是一个。

说法,一个能够拿到国际社会上,并且被国际社会承认的说法,而罗耀武正好给出了这个说法。

结合此时日本国内做的宣传,就算罗耀武信口雌黄,也会让人将信将疑。

更重要的是,日军手里也没有几个中国俘虏。

如果仅仅是中**队在杀害日军战俘。

那么日军的行为怎么解释呢?中**队阵亡数十万人,还有数万人被俘。

结果打得最狠的日军没有抓到多少俘虏,反而是打佯攻的美军抓到了不少俘虏,怎么也说不通吧。

闹到最后,大概连日本政府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就没有继续闹下去。

这已经不是有道理可讲的了小打成了全面战二”八是你死就是我忘。

中日两国本来就有世仇,前线将十圳激行为很很容易理解。

主要还是双方死的人都不少,追究下去也很难有个准确说法。

这时候,罗耀武也主动给后方的那些大官们找起麻烦。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补充战损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