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深入内陆(1 / 2)

乱世英雄 闪烁 5555 字 2019-09-22

 虽然在美日联军攻占了沈阳之后,东北战场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战场,决定着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但是处于政治上的原因,在东南战场上,美台联军的进攻行动一直没有停歇过。

在奥康纳发表了战争宣言之后,美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台湾政权光复大陆。

从政治上讲,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可惜的是,在战场上,很多时候决定战争走向的并不是政治因素,特别是在胜负未明的情况下,政治的影响力并不明显。

这一点,在美军登陆浙江之后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登陆之后,美台联军首先把重点放在南京,以攻占南京,帮助台湾政权回归正统为主要目的。不管怎么说,“中华民国”的首都是南京,只有在打下南京,才算得上是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为此,美台联军在该方向上投入了几乎全部兵力。

问题是,中**队在东南战场上的主要目的也是守卫南京,而且不惜代价。

结果就是,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美台联军终于将战线推进到了南京郊外,却迟迟无法攻入南京城区。特别是在陈必时重新就任东南战区司令,与王虞珉珠联璧合,通过一系列的战术级别的小规模战斗稳住了长江南岸的战线之后,美台联军再也无法前进。要想打下南京,美台联军肯定得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阜锦会战之后,美军就对进攻南京做了一个简单评估。

当时,帕特里奇还没有调整战争计划,仍然将攻占南京当成主要目的,因此打算在东北战场上发动下一轮进攻之前,发起针对南京的进攻行动。

按照美军的估计,除非发生奇迹,比如炸死了陈必时,或者用其他方式导致中**队士气溃败,不然美军将在进攻南京的战斗中阵亡十万到十五万官兵。这还没有算上台军的伤亡数字,如果算上的话,那将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美台联军不惜代价的打下南京,也很难继续进攻。

受此影响,美台联军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一拖再拖。随着长崎遭到战略打击,帕特里奇按照总统的意思调整了战争计划,将重点转向东北,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就搁置了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当然,这并没妨碍美台联军在其他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相对而言,东南战场上另外两个方向上的进攻行动顺利得多。

短期内打下南京无望之后,美台联军开始加强其他方向上的进攻力度。

最初的时候,因为帕特里奇仍然指望能在南京取得突破,所以美台联军把重点放在了长江流域。

按照帕特里奇的部署,在八月初,美台联军就从铜陵出发,向池州与安庆推进。

虽然在攻打池州的战斗中,美台联军依靠强大的空中优势取得了胜利,甚至没有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但是等到美台联军向安庆进发的时候,因为用来打击导弹部队的战斗机占用了大量前线支援,台军又没有像样的空中力量,所以美台联军的进攻行动遭到挫败。

打到九月中旬,美台联军都没有攻下由王虞珉亲自部署防御的安庆。

随着东北战场上的战斗在十月初打响,大批支援航空兵被派往东北战场,帕特里奇不得不在十月初下令结束了攻打安庆的作战行动。

到突出部战役结束的时候,该路美台联军仍然在池州。

因为王虞珉趁此机会增强了安庆的防御部署,将安庆变成了一座防御强度丝毫不亚于南京的军事要塞,所以美台联军要想在短期内打下安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在拿下南京之前,美台联军很难向长江上游推进。

原因很简单,仅仅依靠铁路线与公路线,美台联军的后勤保障压力非常巨大,不得不将大批兵力部署在后勤保障线上,从而使得投入前线作战的部队严重不足。

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打通长江航道。

要想打通长江航道,就得打下南京。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掐住了长江航道的就只有南京了。

在此之前,美台联军已经攻占了苏州,完成了对上海的包围行动。因为上海确实无险可守,城区内有三千多万平民,人口密度过大,如果在上海与美台联军交战的话,最受伤的肯定是平民,所以在八月初,陈必时就开始逐步撤出部署在上海的部队,仅仅留下了十多万民兵。

有意思的是,美台联军并没立即占领这座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帕特里奇没让美台联军进军上海,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背上三千多万人的负担。

要知道,这三千多万人得吃饭,得生活,所占用的资源超过了美台联军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