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好穷的音乐家(2 / 2)

卡尔是奥地利钢铁巨头,只是现在基本隐居幕后。

他此前拒绝了奥地利授予的贵族,但对德国的贵族身份又非常执着,一直声称自己是德国贵族的私生子。

而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有问题,导致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后来有两个儿子先后自杀,或许就有童年有关。

一个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一个不好的童年则需要一生治愈。

聊了一会儿后,卡尔拿出纸笔,与李谕签订了使用不锈钢专利权生产日用品的合同。

这是一个大单,奥地利生产能力十分强,几乎可以辐射整个东欧与南欧,专利使用费一年就能超过十万美元。

签完合同,古斯塔夫·马勒也来到了卡尔家,他是奥地利着名的音乐家。只不过奥地利出名的音乐家太多了,普通人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他可是号称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

奥地利的有钱人以及贵族,甚至皇室都喜欢资助音乐家,作为奥地利最有钱的家族之一,卡尔对艺术的赞助十分康慨,所以很多同时期的音乐家都是他家的常客。

受早年一些小学课文或者课外读物影响,很多人印象中音乐家、作曲家似乎都是穷苦人,典型的如贝多芬和莫扎特。

贝多芬被描述成了“穷苦悲惨”的形象,而莫扎特最后甚至葬身乞丐坟墓,尸骨无存……

心灵留下了小小的创伤。

李谕少年时期读到后还挺难过的,本来很喜欢吹口琴,想学点音乐课外班,但被坚决阻止,因为感觉搞音乐太穷了0.0

实际上都是假的哈。

这事吧,说起来很有趣,在那个十年特殊时期,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为了防止冲昏头脑的红色小将们把珍贵的交响乐音乐总谱付之一炬,也为了让西方色彩浓郁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可以正常演奏,刻意编造了不少故事。

教授们脑子很灵活,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作为普及读物,到处发行。

小册子中把音乐家们塑造成了出生寒微、穷困潦倒的贫下中农形象;至于一些家境的确好、不能说太穷的,就加上各种身残志坚的悲情人设,创作的音乐也都是为了歌颂被压榨的平民。

就连年少成名、花天酒地的莫扎特都被描写成了“无钱治病、英年早逝”……

反正让你看了就同情得内牛满面那种。

于是乎,音乐家阶级被成功划为“贫下中农”,作品顺势广为流传,贝多芬直接成了服务劳苦大众的文艺标兵。

再然后嘛,不知道为啥这些故事混入了小学教材里,导致不少人误以为那些大音乐家们是真的穷困潦倒。

长大后,当李谕第一次看到大钢琴家郎朗生活如此优握,还有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后十分震惊:弹钢琴的不都很穷吗?

后来才知道,能学得起钢琴的家庭那才是真有钱的好不好!和吹口琴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的说。

真实历史上的贝多芬、莫扎特,当然都是很有钱的。

贝多芬可能年少时期有点清贫,但人家成年后吸金能力非常强。他有一个学生,是奥地利的公爵,皇帝的堂兄弟!给这种人授课,收入怎么会低。

至于莫扎特,后来奥地利曾经公开过他十年间的账单和收据,揭开了他“穷苦”生活的真相:收入至少是普通人的400倍!

莫扎特在首都维也纳核心区域七个房间的大公寓,还有私人台球桌、理发师、专门的马车位。

真是太穷了,穷得让人忍不住流泪!

另外,海顿、舒伯特、李斯特等其他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不遑多让。

李斯特直接是“流量巨星”,他演出的时候,疯狂的女粉丝直接把珠宝、钞票往台上扔,开演唱会和开提款机似的。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是对当年受伤的幼小心灵的安慰。

而眼前来赴约的古斯塔夫·马勒,三年后创下过一个半月演出挣了一万美元的壮举。

他目前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并且拥有艺术总监这个非常有声望的位置。

卡尔见到古斯塔夫·马勒很开心:“听说后天你会指挥一场盛大演出,皇储斐迪南大公都会亲临歌剧院。”

马勒说:“是的,这场演出采取的是受邀制,我专门给你带来了几张邀请票。”

卡尔非常感激:“实在不知道如何感谢。”

马勒笑道:“您平时的馈赠已经足够之多。”

卡尔又为李谕和马勒作了介绍,马勒颇为惊讶:“东方神秘的科学巨子!我想我明天必须再给您带几张票,如果斐迪南大公知道您也参加,一定非常高兴!”

由于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对科学界同样十分重视,所以整个奥地利对科学家还是十分尊重的,只不过维也纳的科学氛围确实比不上柏林、伦敦浓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