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非此即彼(2 / 2)

天下大势滔滔,朱元璋没有想过为儿孙想很多,毕竟他出生的时候,身无片瓦,而今给子孙留下的已经够多的,剩下的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了。

但是太子就不一样了。

他可没有朱元璋那么想得开,这是他最纠结的一点,那就是对天下好,对大明皇室不好的事情,要不要做?

而方孝孺精准的点出了这一点。

方孝孺与太子相处这么多年了,一眼就看出了太子神色有变,立即趁热打铁,说道:“殿下,臣并非为了自己,这是天下士林的想法,这几年了,虽九品小官,亦不惜生死,前仆后继,为天下百姓声张正义。臣位居朝廷近臣,与中枢近在咫尺之间,而今思量,实在惭愧。臣请殿下,诛何夕以安天下,或请殿下,杀臣,以全君臣之义。”

太子勃然色变,满脸通红,说道:“大胆,你是在威胁孤吗?真以为孤杀不得人了。”

方孝孺说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前有行者,后有来人,臣黄泉路上,亦不孤单,能与忠义之士同行,以臣之死来惊醒世人。臣死而无憾。”

太子死死盯着方孝孺,忽然将茶碗砸在地面上,说道:“滚,给我滚。”

方孝孺行礼之后,缓缓的退下来。

太子脸色一阵潮红,忽然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洒了大半衣襟,说道:“都来逼孤,都来逼孤。”

方孝孺说的在好听,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这就是方孝孺是在逼宫。

太子虽然仁善,甚至有一些心慈手软,但是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必然的手段,从不缺乏。即便方孝孺与他关系这么好,真要到了必要的时候,太子也不吝杀伐的。

但是太子从方孝孺口中明白,而今这一件事情,不是杀方孝孺一个人就行的。

如果支持何夕变法,那就从方孝孺开始,一古脑将大明朝廷上,杀得人头滚滚,将这股势头压下去。甚至太子都不知道要杀多少,但却明白,这一次杀人,要比明初四大案加在一起,杀的人都多。

毕竟变法不是请客吃饭。

看谁还敢敢不乱来。但是太子下不了手。

太子知道何夕的选择是对的,方向是对的。甚至带着几分历史的必然。

儒学是落后于时代的,必然被时代所抛弃,但问题是,太子本身就是一个儒生啊。革命,这东西,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最难。太子读书这么多年,就是读的四书五经。

而今,这多儒生明里暗里的反对,依据也都是儒学之中。

这就是太子内心之中最深刻的撕裂,现代思想与儒学思想的撕裂。

太子对现代思想理解不透彻,仅仅是囫囵吞枣一般了解而已,但是他从小跟随大儒读书,儒学是渗透到骨子里了。即便是他知道现代方向是对的,但是他不能对自己说,儒学一切都是错的。

他最想是将两者调和在一起,如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思想。

但问题是,之前朱元璋与何夕不答应。而今,确实他手下这些大臣们不答应了。

太子觉得自己明明已经想尽办法,维护这些人了。如果不是为了维护这些人,他也不会与父皇冲突。也不会有今日的尴尬。但是偏偏两边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而今,太子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简直就是一个傻子。一时间悲从中来,难以压抑。太子身体这一段时间本来就不好,如此情况下,更是牵动内府,可不仅仅是一口血喷出来那么简单。

本来羸弱的身体,再次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