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龙州赵宗寿(2 / 2)

其实很多人都很讨厌蓝玉的,常茂毕竟是常遇春的儿子,并不是没有一些死忠的。大抵是有人担心,杀常茂是蓝玉案的扩大化,毕竟朱雄英的母亲是姓常的。

于是,朱允文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杀了赵宗寿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明对西南土地的强力压制。

历史上,大明对西南土司的战争一直持续的。虽然大局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反反复复一直在用兵。甚至野史之中,朱允炆逃亡在西南,这个判断,并非没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靖难之战的时候,西南其实有大量兵力没有动用,一方面是朱棣抛弃一切,百战南下,堪称有J进无退,太快了。根本来不及从西南调兵。

其次,就是即便调兵,也未必能调出来,西南土司各怀鬼胎,山高路远的,对大明的尊重也是相当有限的。

而今却不一样了。自从傅友德征云南开始,大明甲胄在何夕的主持之下,更新换代,即便西南气候潮湿,铁甲,兵器,钢弩,都是坏的快,但是而今大明在这上面的财大气粗,足够用一个,扔一个,还有剩余的。

这种情况之下。

对西南土司的战事,都是落花流水一般,各方土司都瑟瑟发抖。不敢乱来。朝廷对有关于土司的行动,也更加强硬。

如此,也有利有弊。

有利,就是西南兵事少了很多。弊端就是土司与朝廷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而是被压制下去了。

朱允炆对龙州事件的处置,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赵宗寿知道南京朝廷的命令之后,立即从龙州逃走,自然去了相熟的土司哪里。只是,朝廷对他的追索很急。他与这些土司的情分,建立在他也是土司的前提之下,他才成为朝廷的通缉犯,龙州土司也换人。情分用尽之后,这些土司最多不向朝廷举报他,但也不会留他了。

如果没有变故,赵宗寿只能在土司之间转折逃亡,或者从此放弃一切隐姓埋名。但是变故发生了。

那就是河间之战。

河间之战前,西南土司对北京根本不正眼看,在他们看来,北京不过坚持一两年就会完蛋的,看那么多做什么?

但是河间之战,改变了他们的想法,他们很多人看似正视北京的存在,更是对南京的存在,多了一点其他的心思。

毕竟,大明朝廷将西南土司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土司动辄得咎。云南沐家,广西杨文,贵州顾成,放出去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

他们的威名都建立西南土司很多家族破灭之上。

说西南土司们没有心怀怨念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麓川土司,都匀土司等等。好些土司他们没有做出反应,不是不想,是不敢的。

但是这短短两年,朱元璋死了。这让这些土司松了一口气,朱元璋这个人,只要有一口气在,他们都不敢乱来,然后忽然发现大明分裂了。

这已经是好消息了。

随即,又有南京战败,从湖广抽调兵力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更是利好。

毕竟,湖广是西南的后盾,湖广兵直接参与到贵州与广西的作战之中,也是常有的事情,甚至湖广卫所长期在广西作战都形成了轮换的制度。

湖广兵力减少,让西南土司敢用更大的底气说话了。

所以,这些西南土司有些家,有心观望河北战场。与北京方面有些接触,参与对南京朝廷的进攻什么的。那都是后话,最少先接触一下,知道一下彼此的存在。

才能谈然后。

至于派谁去?

西南土司也不敢太明目张胆的。毕竟,东窗事发了,说不定南京降罪,也不好招架。如此一来,赵宗寿就出现在他们的人选之中。

赵宗寿离开了他们立即被南京抓拿,他没有其他选择。

至于赵宗寿与常茂之死有关系,而朱雄英与常家有亲,这对西南土司来说不重要,他们与北京合作,在如此大事之前,区区一个纨绔子弟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朱雄英连这一点轻重就不知道,那不合做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