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白的说明文关于所谓“逆向金手指”(2 / 2)

除此之外,对抗雷达的电子干扰和低可探测性技术,同样也对领域有效――只是作用效果差了很多。要想保证有效压制领域的话,必须要使用ec-135这一级别的大型电子对抗飞机,舰载的ea-18g功率太小,只能勉强保护自身安全,并不能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而如果想要隐形突防的话,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飞翼布局、达到极低可探测性标准、高亚音速。目前,美国海空军序列内满足该条件的只有b-2轰炸机,半吊子隐形的f-35c和速度比二战飞机都慢的x-47b都不满足该条件。

那么,为什么要设定这样一个系统呢?这就要从现代反舰导弹的两条发展路线说起了。

反舰导弹,按照发展路线,可以分为美系和苏系两种路线。美系路线的特点是高亚音速掠海突防,典型代表是因为射程和威力不足而饱受诟病的“鱼叉”导弹,反舰型“杰索瓦”-c防区外制导武器,以及反舰型“战术战斧”巡航导弹。

因为美军预算的不断削减已经成为趋势了,很多被国内美分们吹上天的“科幻”武器最后都被砍了,其中又以海军为最大受害者,再加上下一代反舰导弹lra这个计划本身又有着诸多不靠谱之处,所以在我的设定里,lra最后也被砍掉了,一等人能用的只有经过n次改进的鱼叉・・・当然,即使是lra最后服役,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冲压超音速的lra-b方案现在已经被枪毙了,最后入选的还是隐形高亚音速的lra-a。

而苏系的特点,则是“傻大黑粗”,不能超音速,弹头不重的导弹都不是好导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一大票ss-n-系列的,专门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量身定做的,可以用“鬼畜”来形容的各种动辄飞几倍音速,弹头重量巨大的变态玩意。

两条路线,各有千秋――而由于苏联已经解体,在效费比上占了很大优势的掠海亚音速路线逐渐成为了主流,俄罗斯甚至也发展了kh-35这样的“鱼叉斯基”。而同时师承美苏两家的本朝,则属于典型的脚踩两只船――基于涡喷和涡扇发动机的鹰击-82、鹰击-62都是亚音速掠海导弹,鹰击-83和珠海航展上露面的c-705/鹰击-18是亚超结合,鹰击-91和最近刚刚曝光的鹰击-12则是典型的冲压超音速弹。

显然,结合上文,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冷战时期苏联红海军的超音速导弹饱和打击面前,奥萨联邦的配备了魔导系统的战舰,就像真正的二战战舰一样不堪一击。但是现在,蒋玉成的钢爪,明显使用的是21世纪美国海军的装备,缺乏超音速攻击手段,所以暂时陷入困境也是正常的。随着科技树的铺开,钢爪重新取得海上优势只是个时间问题。

第二部分、两个世界的舰载机的战斗

这个世界的魔导飞行器,性能大致介于二战末期螺旋桨飞机和第一代喷气式战机之间。在中距战中,“钢爪”的三代以上战机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而在格斗战中,现代战机却并不一定占优势――

以下是《胜利之星》中关于能量机动的阐述,对此无法理解的小白可以好好学习一下――《胜利之星》中交战的双方是f-14a和双翼机“剑鱼”:

在与剑鱼的空战中,大猫的优势在于发动机重推比更高,因此大猫在消耗了能量之后,可以凭借大推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很快加速爬升,重新获得能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体积轻,翼面积大的剑鱼战机在翼载荷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在实战中,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老式双翼机能够进行十分剧烈的机动却仅仅损失很少的能量。于是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在视距内空战中,双方各有千秋。

“在双方接触的一瞬间,我凭借高速度和优越的操纵性能,是占据优势的。”教官格鲁曼如是讲述道,“但是如果双方开始绕圈,因为速度高,翼载荷小,我的回旋半径比剑鱼要高得多,这样就很难指向剑鱼发射机炮。”

虽然大虫子配置了ai-9x导弹,并且敏捷机动能力也更强,但是毫无悬念,对手的飞行性能同样远远强于双翼机――更何况,对手在缠斗中还占据了局部数量优势,在格斗战中这是非常重要的。ai-9x毕竟不是全向导弹塔,大离轴发射意味着非常严重的能量损失,所以在近距离缠斗中命中率不高也是正常的。事实上,比绕圈的话,大黄蜂没有可能战胜对面的魔导飞行器――真正的对抗方式,应该是尽量避免格斗,在中距战中消灭对手,如果被缠住的话,就要像斯诺上校那样尽可能利用大黄蜂在动力性能方面的优势,采取一击脱离的战术一轮一轮地击杀敌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我的文笔不给力,但是单独论现代武器方面的军事素养,我想全点娘也没有多少比我强的作者和读者。合理党们喷我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肚子里到底有没有干货再来吧。<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