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卷:盛世大明(终卷)第一章:皇太极称帝(三)(2 / 2)

明帝 长风 3819 字 2019-09-28

皇太极在三院六部之外,仿照明制,设置监察机关——都察院。其职掌是参加议奏、会审案件、稽察衙门、监察考试等,“凡有政事背 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参奏涉虚,亦不坐罪”。皇太极规定都察院的职能是:其 一,督察皇帝,如有过错,直谏无隐。其二,督察诸王贝勒大臣,如有荒怠政务、贪酒淫乐等九项过错者,据实察奏。其三,督察六部,如刑部或断案不公,或拖延过久等,稽查奏报。其四,自身防检。

朝吏治,贪污行贿,都察院也不能免,指令其官,互 太极特别指出:都察院官员为言官,“所言非,亦不加罪”,即说错了也不犯罪,用我们今天话来说就是“言者无罪”,这是给言官的一个特殊待遇。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言官要真说错了,触怒了皇帝,照样免官。

仿明设理藩院。这是后金为管理蒙古事务而建立地机构。六月十三日,皇太极命都察院承政尼堪为蒙古衙门承政,负责管理蒙古诸部事务。官制只分承政、参政二等,每等各有三、四员。

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合称“三院六部二衙门”。这也是历史上清承明制的由来。

如今大清国地版图用皇太极的话来说:予 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 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幹难河源。远 诸国,在在臣服。蒙古大元,及朝鲜国,悉入版 图。

就是说。东自鄂霍茨克海,西迄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地广阔地域。原明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山东北部除外)和蒙古部分辖境内的各族部民,都被置于大清的管辖之内。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和大明实际控制的面积大约相等。

虽然控制地土地不相伯仲,但是人口却是极不相等。大明已经差不多有近亿万人口,而后金加上臣服的各部族也只有五六百万,人口只有大明的十六分之一还不到。土地资源不是森林就是草原。再就是连绵不绝地山脉。还都是苦寒之地,不知道多少地方都是千里荒无人烟地所在。可以说所有大国之土,却未有大国之民。

皇太极早在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发表《告谕》:若谓我国 小,不宜称帝,古之辽、金、元,俱自小国而成帝业,亦曾禁其称帝耶!且尔朱太祖,昔曾为僧,赖天佑之,俾成帝业。岂有一姓受命,永久不移之理乎!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废为匹夫者,亦有匹夫起而为天子者。此皆天意,非人之所能为也!

皇太极地野心在这一篇《告谕》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说是野心毕露,如今东面朝鲜,西面蒙古都已经对大清国构不成威胁,皇太极地下一步目标就是攻明了,只是现在的明朝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积弱不 堪,内外交困的明朝了,就如同老树焕发了第二春一般,长处了茁壮的枝干,而腐朽地主干不停的给枝干提供这巨大的养分,如果没有外力的影响,总有一天枝干会长成主干,让后再长成一株枝繁茂盛地冲天大树来。

要动兵就必须要有一个借口,要沾着一个理字,不论是大明也好,还是大清也好,现在不是争夺些许利益,这可是在争夺天下,将来是要统御万民的,就好像黑社会洗白了一样,以前的事儿不能再干了,就算干也只能偷偷地干,不能大张旗鼓了,要有大义,要有名分,这样统一天下之后,百姓才会归伏,不然靠杀戮,靠高压政策这皇帝也坐不长 久。

大明这种采取不闻不问,冷眼旁观地态度让皇太极有些无所适从,他原以为自己一旦登基称帝,大明那年轻气盛地皇帝一定不能容忍,定会有所行动,就算不会立刻发兵,也会下令关闭边境的互市以及撤出大明在大清国内地投资和商人,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似乎他做了一件根本无关紧要的事情,人家是提不起一点兴趣,还是这里面蕴含了更大的阴谋?

“皇太极一定在想,朕怎么这一次一点反应都没有,还是像商议东江之事一样,采取一些极端的报复,比如再抢一次他要娶的女人?”朱影龙笑的十分开心,朱影龙并不想有什么反应,因为这样损失的反而是他自己,除去大清国自己储备军粮,盛京一半以上的粮食流通都被暗暗控制在大明的手中,只不过有多尔衮的掩护,皇太极是不可能发现这一秘密,还有兵器制造,基本都是汉人,早就渗透进去了,以次冒好,一次两次仗打下来是不会发现的,而现在的大清国并没有多少仗可打,最多也就是厉兵秣马,训练士卒,谁也不知道有多少劣质兵器发给了满清的将士们在使用,朱影龙定下的“腐蚀”计划已经悄悄的进入了大清国的内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的学不到,坏的一学学个准,八旗的将领们也开始学会了斗蛐蛐,遛鸟,吃空额,虚报损耗等等手段,军队已经开始慢慢腐化,等到皇太极踌躇满志,做着一统天下的皇帝梦醒之时,忽然发现自己身边的将领已经骑不上骏马,拉不开弓弩了,不知道会是怎么样一个表情?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灭国之上上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