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吴大帝可是看着蜀人是如何一步步从无立锥之地,成长为坐拥四州之地的汉国。
当年刘备不过是才得了一州半之地,吴大帝就迫不及待地要刘备让出荆州。
更别说,如今的汉主,乃是刘禅,算得上是他的晚辈。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大帝的心里才越发地不平衡起来。
凭什么?
刘家父子先是身无立锥之地,若不是靠着江东的帮忙,刘备何以有能力在荆州获得数郡之地立足?
再后来,刘备正是靠着荆州数郡入蜀开创基业,这才有了现在的坐拥天下四州。
而这期间一直出了大力的吴国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是不过三州之地。
这不公平!
吴大帝越是这般想,心里的焦灼就越是压不住。
他迫不及待让校事府的人立刻带着自己的秘信,前往蜀地。
校事府中,唯有秦博是去过蜀地的人,所以此行自然是他最为合适。
从建业乘船至江陵,再从江陵进入蜀地,秦博甚至没有在锦城过多地停留,就马不停蹄地赶去汉中。
饶是如此,当秦博来到汉中,也已是建兴十五年的二月中。
离开建业时,天气犹有寒意。
初入蜀地时,已有微有暖意。
到了汉中时,已是春暖花开。
初春的汉中,汉水水位比冬日里要涨了一些,浩浩荡荡的水流显得有些浑黄。
河岸边,鹅黄嫩绿的青草芽子从一片片去年的枯草中冒了出来。
道路旁绿雾蒙蒙的柳行间,不时闪过燕子剪刀似的身姿。
面对与江南不同的良辰美景,秦博却是没有心情欣赏。
上一回他来汉国,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成果。
而这一次,他希望同样不负陛下所望。
可是自从他进入汉中以后,特别是来到汉家天子行宫所在的南郑时,发现这里的气氛竟是有些压抑。
接待他的官吏更是神色忧愁。
这让他不禁有些纳闷。
不是说汉人关中一战取得大胜,从魏贼手里夺了并雍二州吗?
怎么看着这些人皆是一副自家大人病重将死的模样?
汉主刘禅得知吴主亲自派人送了信件过来,很快就接见了秦博。
待他览毕孙权的来信,不禁叹了一口气,对秦博说道:
“汉吴本是盟国,吴主欲伐贼,按理说大汉岂有不协助之理?”
说到这里,刘禅脸上忧愁浮现:
“只是就在吴使到来的前两日,关中那边派人送来了急报。”
秦博心头一跳:“关中?”
虽然有些不妥,可是秦博还是有些失礼地问道:
“敢问陛下,可是魏贼出兵,欲复入关中耶?”
(注:汉吴两国结盟期间,互认帝位,出使的人皆是自称臣,也称对方的皇帝为陛下。)
阿斗摇了摇头:
“贼人在关中一战中,早就吓破了胆,安敢复返关中?即便贼人来犯,大汉在关中亦驻有猛将精兵,又岂会怕了他们?”
秦博:……
想起诸葛孔明与冯明文二人皆是领兵驻在关中,秦博聪明地闭上嘴。
二人联手,一举鲸吞雍并二州,就算是换了吴国的上大将军过来,也不敢在他们面前托大。
只是若非关中有险,那汉主为何又说关中有急报?
阿斗没有让秦博等太久,他自己就说出了答案:
“开春后,丞相病情加重,故而关中大军,怕是不能轻动。”
秦博闻言,大是惊骇:“诸葛丞相病情加重?”
阿斗点头:“然也。如今大汉举国上下,皆是担忧丞相之病,吾这些日子,已是数次派出了使者,前往关中探视。”
秦博闻言,心中恍然,怪不得汉中士吏皆是有忧愁之色。
事实上,大汉丞相的病情比阿斗说的还要严重一些。
冬日的时候,丞相就已经少有离榻。
不过从关中传过来的消息来看,那个时候的丞相,精神尚还不错。
没曾想到了一开春的时候,也不知是不是春日里忽冷忽冷,变幻无常的天气让人防不住。
丞相先是受了风寒,久不见痊愈,最后竟病情加重,卧榻不能起身。
当年李恢赵云去世前,基本都是这个状况,一遇到气候变化,身体就受不住。
所以丞相眼下的状况,由不得不让担心。
如今汉中与关中之间,信使往来不绝,其密度几乎要比得上关中战事最胶着的时候。
朝中甚至已经开始在讨论丞相身后之事,所以这个事情,想要瞒吴使,那肯定是瞒不住的。
就算是能瞒得了一时,也瞒不了多久。
还不如直接跟对方说个明白,以示坦诚。
秦博深知诸葛孔明受遗托孤,继绝兴微,匡辅季汉,建有殊功,在季汉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如今他领兵在外而病重,就连后方汉中上下都陷入了不安。
更别说关中前线军中,只怕更是军心浮动。
所以想要汉国在西边牵制魏国,怕已是不可能。
一念至此,秦博脸上不禁泛起了忧愁之色,嗟叹不已。
也不知他是在叹息诸葛丞相病情,还是在叹息自家皇帝计划受挫。
从季汉天子的行宫出来,回到驿馆,秦博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就派出信使,前往吴国报告这个重要消息。
秦博所不知道的是,他派出的信使才刚刚出发,而汉家天子派出的尚书仆射李福,已经走在了子午道上。
汉中前往关中诸道,子午道最是难行,但却离长安最近。
李福为了能早日赶到长安,不惜走了这条最难走的道路。
子午谷地形险阻,崎岖难行,人不得骑马,唯能步行。
而且有一段是没有水源的,或者说,对于大军来说,是没有足够的水源。
即使是在春日,冬雪初化,也只不过是偶尔在山间冒出一些小泉水。
不过对于李福来说,因为队伍人数不算太多,所以这些小泉水也已足够。
饶是如此,李福等人亦是走得有些狼狈,不得不把身上的宽袍广袖华服换成窄袖紧身日常衣服。
待李福一行人从山谷出来,早有人在谷口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