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两诗一论(2 / 2)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p>

要论骚包,还是得数李商隐啊,这货诗中情愫,无人能及!</p>

半首《无题》,就足够碾压一切敌!</p>

前前后后大概五分钟,他就坐在那里啃指甲了,下一道题目呢?早点拿过来!</p>

足足等了一柱香,油灯亮了:</p>

第二诗,以《画》为诗,五言。</p>

这个题目一出,跟第一首诗形成强烈反差,第一首诗满院皆大欢喜,第二首则是满院皆哀嚎。</p>

画作如何入诗?</p>

有画尚且可以对照画作写诗,眼前根本无画,如何作诗?</p>

画诗原本就少,想出彩更加艰难。</p>

今日的试题,太偏了,谁出的?</p>

不说众位学子一片哀嚎,就连林苏,也是心头一蹬……</p>

写画的诗,古往今来还真的不是特别多,他记得的也就不到三十首,其中特别出彩的更少……</p>

沉吟片刻,他下笔了。</p>

《画》:</p>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p>

通篇没有一个画字,但通篇读下来,说的分明就是画,如同谜语又是诗,清新脱俗真有才……</p>

呵呵,自吹了。</p>

两诗之后,就是主菜了,策论!</p>

策论,林苏不敢轻视,他读过无数策论,头脑中记得所有的策论类型,但是,这个社会跟一般的封建社会并不一样,策论,其实就是学子们出谋划策,如果跟社会形态脱节,策论就完全是废纸。</p>

油灯之上,策论题目显现:</p>

“韩、楚、吕、晋四国百年国运,毁于一旦,以此为题,作一策论。”</p>

林苏缓缓抬头,仰望天空,韩、楚、吕、晋,是四个国家,都在大苍西北,夹在大苍和大隅两国之间,这些国家多年来向大隅进贡,俯首称臣,连年割地,送礼送钱送女人,但即便是这样的低姿态,依然换不来国泰民安,十三年前,大隅新皇就位,百万大军横扫四国,将四国全都收入囊中。</p>

四国一失,大苍失去了西北屏障,直接跟大隅接壤,这给大苍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p>

林苏长长吐口气,下笔:“《四国论》……四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隅……”</p>

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昔日苏洵写下的惊世名篇《六国论》,在他笔下重新演绎,演绎出另一种风采……</p>

大隅狼子野心,没有人不知道。</p>

当日四国也不是没人反抗,奈何社会主流一群软蛋,生怕触怒强敌,大军压境害他们丢了人上人的职位、娇妻美眷、金银珠宝、万顷良田,所以他们宁愿拿国土、钱财、民间女子换取短暂的和平。</p>

你以这些东西去换平安,结果会是什么?</p>

大隅得到了你的物资,会变得更强大。</p>

民众失去了心理支柱,民心离散。</p>

你不亡国,天理不容!</p>

所以,四国灭亡,活该!</p>

四国已经亡了,没有人想为他们招魂,这篇策论主旨也并不是为四周招魂,而是借古喻今,今天的情况跟当初四国何其相似?大隅占据西北,对大苍形成俯视之态,但朝廷大员却屡屡满足大隅的无理要求,导致大隅一路东进,占城占地,西北百姓,民不聊生。</p>

兵部尚书张文远就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p>

也正因为林定南与他政见不和,他才阴谋害死林定南。</p>

林苏笔下生风,融入了情感,越写越是投入,似乎真的成了林氏一员,站在金殿之上,慷慨陈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