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高俅回京(2 / 2)

宋吹 花花和尚老道 0 字 9个月前

蔡京知道高俅不但有皇帝的宠信,而且还是唯一被仙尊之子认可,可以称呼其安安的人,和自己又有神仙醉的买卖,是自己天然的盟友。</p>

于是蔡京亲自上阵,先是对高俅一顿猛夸,接着又向宋徽宗赵佶表示高俅这样的将领好啊,不贪恋兵权,仗一打完就把兵权转给了监军,独自回京,深明当年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真谛,天底下的将领都像高俅一样,朝廷从此就不用在担心有人拥兵自重了,这样的将领难道不值得表彰吗?朝廷应该将高俅作为典范,鼓励所有的将领都向高俅学习,所以老臣大胆建议,高俅不但无过反而有功,朝廷应该就此事对高俅进行嘉奖。。。</p>

一张嘴两层皮,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能说成黑的,就看怎么说了。</p>

宋徽宗赵佶对蔡京所言极为赞同,武将若是都像高俅一样不贪恋兵权,还会有折家军、种家军吗?还是自己府邸出来的高俅让自己用着放心,打了胜仗也不贪恋兵权,还能圆满地完成自己暗中交代的任务,这样的臣子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可不能让这帮言官给祸祸了。。。</p>

蔡京已经是文官之首了,其党羽自然也一拥而上,纷纷顺着蔡京的意思进行了一番深度分析。</p>

首先,高俅有灭国大功。反王田虎自封晋王,割据一方,虽然地方是小了点,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国号、有晋王,有太子,有自封的文武官员,那么高俅带兵将其灭了,不是灭国之功哪又是什么呢?</p>

其次,高俅立下如此泼天大功,不但不居功自傲,反而主动将兵权交给监军,自己独自回京。</p>

首先,刚才那位说高俅扔下军队的同僚,我要批评你一下,高俅在战后确保已经没有意外的情况下,主动将兵权交给了监军童贯。</p>

童贯是经过朝廷认可派出的监军,为朝廷监视、督察军队。那么高俅将兵权交给监军童贯又有何错之有?</p>

至于扔下军队更是无稽之谈,高俅回京之前都做好了安排,把兵权交给朝廷委派的监军,就好比老夫出去公干,将小儿托付给蔡相公代为管教,难道就说本官扔下儿子不要了?</p>

若是折家、种家都像高俅这般,还会有所谓的折家军和种家军吗?</p>

最后,刚才有同僚说高俅此举闻所未闻,本官颇为赞同。确实,在历朝历代的记载中,败军之将扔下军队独自逃跑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打了胜仗,有灭国之功的主帅将兵权托付他人,独自回京之举,这是第一次见到。</p>

但是这恰恰说明了本朝在我等几代人的努力之下,坚持以文制武不动摇,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高俅此举就是明证。</p>

高俅在我等的感召之下,深深明白了自己就是朝廷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有人起兵作乱,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干,只用了一天一夜就拨乱反正,解救百姓于水火。立下大功,稳定了局面,立即将手中的兵权主动交给朝廷任命的监军,独自回京述职,这是何等伟大的情操啊,若是全天下的将领都像高俅一样,朝廷还需要担心有人拥兵自重吗?</p>

高俅这是开了一个好头啊,诸位同僚,我等应该为高俅此举欢欣鼓舞啊。</p>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既然高俅为我等指明了方向,我等应该对此加以鼓励表彰,让越来越多的将领向高俅学习。</p>

我相信,在官家的英明带领下,我等不懈努力下,我朝将迎来远超前朝的崇宁盛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