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迁都(2 / 2)

宋吹 花花和尚老道 0 字 10个月前

但是,赵匡胤并不在意,命令亲家公焦继勋负责修缮洛阳的宫殿,并且加封为彰德军节度使。</p>

对于赵匡胤执意迁都的行动,宋朝的武将们也表示反对,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谏,直接说:“开封漕运便利,供馈无阙,若留在洛阳,谁会想和官家一块挨饿?”由此可见,李怀忠主要考虑了开封的水陆运输优势。毕竟如果迁都洛阳,各地的物资通过水路运往开封以后,只能通过陆路向洛阳转运。</p>

其实,除了开封地理优势便利之外,宋朝官员们还有私心。由于开封曾经是好几个王朝的首都,宋朝取代后周基本上属于不流血的政变。官员们在开封的利益盘根错节,一旦迁都,对于官员们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于晋王赵光义。</p>

为了反对赵匡胤迁都,赵光义说出了“在德不在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王禹偁《建隆遗事》记载:“太祖语左右曰:晋王之言故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鉴于反对强烈,赵匡胤放弃了迁都计划。</p>

公元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20万辽国军队南下。辽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大军已经抵达了黄河北岸的澶州。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重臣王钦若建议迁都南京,另一位重臣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p>

在寇准的强烈坚持下,宋真宗才勉为其难抵达澶州,并且与辽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真宗朝的迁都争议告一段落以后,到了宋仁宗在位时期,迁都之事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关于是否迁都的问题,宋朝重臣范仲淹认为:太平盛世可留在开封,战乱时期则迁都洛阳。范仲淹的建议遭到了宰相吕夷简的强烈抨击,甚至上演了仁宗朝的朋党之争。</p>

对于这些,以大宋君臣对张安安不学无术的了解,知道张安安是想不到的,所以张安安提出迁都就只有一个理由—气数已尽!</p>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太多太大了,就是后世的拆迁因为利益纠葛闹得兄弟反目的也比比皆是,何况迁都这么大的事。</p>

但是在性命面前,利益什么的都是浮云,大宋君臣是恨不能明天就搬离这气数已尽的东京,已经对迁都到哪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p>

张安安当即制止了大宋君臣的讨论,谈定!淡定!在确定命运之子之前,绝不能轻举妄动!我们可以在南方悄悄建立一个行宫,一旦命运之子与大辽的战事爆发,我们还是有充足的时间去南方的。到时我等就在南方遥控指挥前线战事,就算逆天改命不成,至少自己性命无忧!</p>

听到有如此安全的方法,大宋君臣没有了后顾之忧,年轻气盛的宋徽宗赵佶已经想到了若是逆天改命成功了,东京气数已尽,那么该定都哪里?</p>

张安安想到后来的大明、大清定都都是在北京,可见北京是个好地方,但是张安安很为难,自己特么不知道北京在宋朝叫什么啊,于是只能表示,这得自己的徒子徒孙出马了,道家对于风水一说精通的很,让刘混康去找!</p>

张安安表示由于时间仓促,自己还没想好该如何逆天改命,但是没关系,时间应该很充足,可以慢慢想,现在最重要的是大宋君臣不能在人前露出破绽。</p>

有了退路的大宋君臣已经心安,谁说仙尊之子没有逆天改命,现在不就是已经改了,本该死于乱兵的蔡京等人,现在有了退路,难道还会再死于乱兵吗?只要紧跟着仙尊之子,他到哪里自己就到哪里,那还会有危险吗?</p>

仙尊之子口中的逆天改命应该是指的更进一步,就像仙尊之子说得那样,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宋逆天改命之后,吸收了命运之气,开疆扩土,打下大大的一片江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