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代君王答臣子问(2 / 2)

……</p>

……</p>

朝议开始。</p>

张周不出意外的,仍旧是立在文臣最末尾的位置,是跟着六科的几个都给事中一起站。</p>

朝议开始所议的内容,涉及到各地的王府、天灾人祸,还有地方上奏报有关的盗寇劫掠等事,六部的棘手事情,都先放到了第二步,至于张周则只是立在后面听着,没叫到他,事情就跟他无关,无须他出来掺和任何的意见。</p>

朝议过了中段。</p>

由朱祐樘亲自提出有关九边用兵的议题。</p>

“……到己未年后,正月里朕让王威宁于偏关备战,二月偏关一战,狄夷各路犯境本已开始消停,却是在进入三月之后,朵颜三卫和鞑靼小王子仍不思臣道,接连有寇边扰民之举,朕于这两月对九边各处多有调遣和布防之事,诸位卿家多有质疑……”</p>

在场的大臣心说,不用陛下您来替我们总结。</p>

您只要说,以后都听我们的,按照我们的规则来,那就没人质疑你了。</p>

你听我们的,我们还要质疑,那意思是我们自己质疑自己?</p>

朱祐樘道:“朕对于用兵之事,不想解释太多,有些事涉及到天意,朕也不知是否该提前泄露。朕特地叫了新科进士张周,有些事他参与其中,尤其是偏关捷报,他居功至伟,你们有疑惑便问问他吧。”</p>

“哗。”</p>

皇帝的话音落,朝堂瞬间炸开锅。</p>

皇帝不亲自解释,居然让我们去问张周那小子?</p>

难怪这小子今天会出现在朝堂,感情今天他是来当皇帝“挡箭牌”的?</p>

这边众大臣还在私下里议论纷纷,而张周则在诸人的目视之下,从文官队伍的最后一排走出来,缓缓走到奉天殿大殿的前面,左右分别是刘健和张懋。</p>

“臣参见陛下。”张周道。</p>

朱祐樘笑道:“张卿家,你不必拘礼,今天有些事,由你来跟诸位臣工说说,朕其实有些地方也不是很明了。就当是一并答疑解惑了吧。”</p>

“是。”</p>

张周先拱手恭敬应了。</p>

随后才侧过身看着在场的文官。</p>

他不需要看武勋,光从张懋等人先前对他的态度,他也看出来了,朝堂上武勋参政议政的权力还不如他呢。</p>

弘治年间,勋贵在朝堂上都快活成狗了,指望他们出来挑大梁?</p>

张周清了清嗓子,以不卑不亢的平和语气,朗声道:“在下自知才疏学浅,才学见地不能与诸位阁老、部堂相提并论,但对于用兵之事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若诸位有何疑惑之处,在下尽自己所能,为诸位说明情由,但若有涉及到天机大事的,无从解释清楚的,也请诸位见谅。在下先在这里有礼了。”</p>

光从这开场来说。</p>

连一些喜欢挑剔的人,诸如谢迁等,也觉得张周还挺“识相”。</p>

居然知道先跟我们认错,说明自己才疏学浅。</p>

但你这小子怎么看,都好像是在跟我们耀武扬威的啊。</p>

我们觉得你是,你就是!少他娘的解释!这叫刻板偏见,种下的因就该有今天的果,你一时半会是改不了了!</p>

谢迁伶牙俐齿,先笑着问道:“天意?你是说,你在用天意辅弼陛下,打理朝事吗?”</p>

谢迁一看就是诡辩的高手,他上来不问什么辽东战事,先抓着张周说话字眼中有关“天意”的说法,把张周帮皇帝出谋划策,说成是以方士之言蛊惑皇帝的奸佞之举。</p>

张周笑了笑。</p>

辩论会,不问事由结果,只先定立场,先给扣帽子,果然是诡辩的第一要素,将对手置于舆论的下风,然后在上风向以告告子上的口吻去说教。</p>

这就好像是大学校园内的辩论会。</p>

不过他张某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以前这种辩论会都是主办方和发起人,今天自己要下场辩论了。</p>

对手嘛……看起来挺强。</p>

但如果是相比于未来信息爆炸时代所培养出来的辩论高手,孰强孰弱还真不一定。</p>

张周心里在笑。</p>

谢阁老,你哲学思辨的书看过几本?存在主义、唯物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理论学得怎么样?</p>

“是的谢阁老,你说的没错,在下就是在用天意为陛下献策,怪力乱神的事也谈过不少,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天意是否真的会兑现,所以有时候想起来,心中也很惶恐,生怕哪一步走错了,容易万劫不复。”张周语气淡定跟谢迁道。</p>

“嗯?”</p>

谢迁也听蒙了。</p>

这小子……</p>

就这么承认了?</p>

我这舆论的上风占得也太轻松了吧?这小子这是要认输吗?子不语怪力乱神的道理你都不懂?</p>

拿天意辅佐治国,你是想让别人不知道你是个佞臣?</p>

张周趁着谢迁始料不及,还在那琢磨张周这话是什么用意时,又转身朝朱祐樘郑重认错道:“陛下,臣总是以天意建言,甚至连用兵之事也多有涉及,或有祸乱朝政之嫌,还望陛下恕罪!”</p>

认错了?不对,这是认罪了?</p>

这……</p>

谢迁再懂得辩论,也对眼前的事有点始料不及。</p>

朱祐樘则笑道:“张卿家,你不必自责,天意本就存在,不然为何自古以来君王治事、臣子言事,多都以天道而论?况且从你为朕进言开始,你所预言之事,未有一件未曾兑现的,无论是天意或者人心,你都能做到洞若观火,若这都要怪责于你的话,那朕实在就太过于昏聩了!”</p>

谢迁听到这里。</p>

便不由闭上眼,心中叹息一声。</p>

没料到这一点啊。</p>

看起来第一句,这小子就不打自招,承认自己是个方士和佞臣,但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是个什么,而是皇帝信任他,更可甚的是,这小子之前屡屡的进言没有一次算差的,就算他是拿天意来糊弄事,可问题是自古以来大臣自己不也喜欢拿天意说事吗?</p>

不然为何在清宁宫灾之后,朝中光以灾情言事的奏疏,就有几百份,甚至他们这些大臣还以触怒上天为由,要请辞呢?连皇帝都要因为清宁宫的火灾下罪己诏。</p>

大家都不信,还用搞这种事?</p>

这种事不管你大臣信不信,或者是皇帝信不信。</p>

主要是黎民百姓相信。</p>

现在更可甚的是,但凡是张周说的,皇帝也深信不疑。</p>

气不气?</p>

“谢阁老,您担心得也对,在下的确没有把握每件事都能言中,所以在下也跟陛下提过,若是有哪件事未能言中的,也请陛下恕罪。而在下因天意而进言九边用兵之事,也从来不是轻兵冒进或是做出主动出击之举,而偏头关一战……战局有些失控,那也是威宁侯自行决定战略的结果。我可没让他把城关给炸了!这跟我没关系啊。”</p>

张周一边在承认自己就是个进言的方士,一边却还在为自己推卸责任。</p>

谢迁一时也没搞清楚,这小子到底是什么套路?</p>

为什么跟这小子争论,让人有种忍不住想打人的冲动呢?</p>

这说话的口气……那惹人嫌的姿态,还有那很不客气直面问题的方式……懂不懂什么叫中庸之道?有些事情和立场,你不该有所回避的?</p>

朱祐樘道:“这点,朕也可以为张卿家作证,当时张卿家只提出二月中,鞑靼或会犯境于偏关,还提供了威武天火药,工匠和制造天火药的材料,是由王威宁亲自带去偏关,至于如何用兵,张卿家并未过多参与,当时他还在贡院中。”</p>

这就更让谢迁无力。</p>

张周在这里耍花枪,皇帝却在背后力挺。</p>

辩论公证人和裁判都站在张周那边……难怪这小子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