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骁勇善战,长袖善舞(2 / 2)

而朱祐樘就算是皇帝,都要为皇宫內苑的事而烦忧。</p>

“知节,朕回头再跟你说,你有不懂的也多问秉宽。太子那边之前也跟朕提及你,谈及于秉宽来京之前,你在东宫护卫时的经历,他也很记挂你,过去看看他吧。回头朕也让秉宽过去。”</p>

朱祐樘的意思,你朱凤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先去见太子了。</p>

“臣领旨。”</p>

朱凤领命,却还是满肚子疑惑,我入个宫,怎么还要去见太子?</p>

那熊孩子……</p>

啧啧。</p>

人见人愁。</p>

……</p>

……</p>

“知节他还是太拘谨,放不开。”朱祐樘招呼张周走上丹陛,意思是有什么东西给张周看。</p>

他又顺口问道:“你可知朕为何让他去见太子?”</p>

朱祐樘道:“这体现出陛下对他的信任。”</p>

“呵呵……这话太俗套了,你再详细说说。”朱祐樘笑着,就好像是在考张周一般。</p>

张周也跟着一笑,也就没什么避讳了:“难道陛下不是赏识他?如今让他跟太子走得近,这也是告诉他,无论是现在或者将来,他都能得到器重,都有资格为大明建功立业。”</p>

朱祐樘笑道:“要不怎么说还是你不拘谨?”</p>

“臣其实已经刻意避着说了。”</p>

张周还不以为然。</p>

如果我说难听点,那就是陛下你准备死了以后,让朱凤这小子也有机会一展所长。</p>

不然为何要先见皇帝再见太子呢?</p>

“你们都先退下吧。”朱祐樘突然对戴义等人道。</p>

戴义等人一看这架势,君臣之间又有大秘密要谈啊,连我们司礼监的人都不能在场?</p>

他们还是领命退走。</p>

等人都离开之后,朱祐樘才将桌上的东西展开,却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张周之前所画的一份军事地图。</p>

“秉宽,你再猜猜,朕为何让你看这个。”朱祐樘故作神秘。</p>

张周道:“陛下给臣看这个,大概是想以此来做文章,有所作为,莫非陛下是想出兵草原?”</p>

朱祐樘笑道:“你觉得朕,有那么冒失吗?”</p>

张周心想,在大臣眼里,你就是个面瓜,历史上你也是孝宗,对你的风评也说你善于守成,并没什么进取。</p>

但不好意思,我是穿越者,你的所作所为在我这里并不是秘密。</p>

历史上的朱祐樘,的确曾动过御驾亲征的打算,是在弘治十五年,当时正是达延汗巴图蒙克崛起,蒙古右翼苦苦招架之时,当时朱祐樘采纳太监苗逵的意见,准备御驾亲征。</p>

他问询时为兵部尚书刘大夏的意见:“……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都御史戴珊亦从旁赞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p>

刘大夏当时说得算是客气的。</p>

说陛下您的神威固然不落后于太宗,也就是朱棣,但将士马匹什么的则不行。</p>

就没好意思说,难道陛下您忘了土木堡之变时的灾祸?</p>

张周笑道:“陛下,臣怎么说呢?或许陛下正是有平草原之心,才会让臣谋划边疆之事,自大明太祖皇帝以来,无论君臣,谁不想彻底解决北患?”</p>

“是啊。”朱祐樘感慨道,“身为君王者,岂能容许蒙古人一直安睡于旁?若是将其一举覆灭,大明边疆的靡费便可减少大半!”</p>

张周闻言心想,这位皇帝出征草原的目的,只是为了省钱?</p>

可能只是一部分原因吧。</p>

还真节俭,但就没想过,平定草原要花费多少?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典故忘了?</p>

张周道:“若是要平草原,也必定需要长时间的准备,需要栽培很多的将领,铸造更多的火炮,需要更先进的火器。到那时,别人再提到草原人,就不再是骁勇善战,而是长袖善舞了!”</p>

“哦?”</p>

朱祐樘一怔,等想明白之后不由大笑道,“好,好。朕需要的就是能歌善舞的异族。秉宽,你是深谙朕心啊。”</p>

张周摇摇头道:“会揣测圣意,可不是什么好事。”</p>

“哈哈。”朱祐樘非常高兴,尤其是张周给他展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秉宽,此番朕所选的研武堂进修者,除了保国公、成国公二人之外,其余的侯、伯,将领之等,皆都是朕认为可以助大明平草原之人。”</p>

张周问道:“那是在陛下看来,保国公和成国公二人不行?”</p>

朱祐樘认真点头:“的确不行。”</p>

嘿。</p>

张周想说,我说话直接,陛下也学会了。</p>

“不是朕瞧不起他们,是因为这些国公,早就失去了进取之心,过去这些年,但凡在边疆战事上,他们皆都没有立下功勋,反而是屡屡为言官所参劾,朕要的是年轻人,尤其像是知节这样的,朕还让寿宁侯也去进修,但你不必给他多高的期望,朕不过是为应付皇后而已。”</p>

又是很直接的话。</p>

张鹤龄也要去进修,但却是“旁听生”。</p>

“他们中到底有谁能堪当大用,或者你认为何人能委以重任,你尽管跟朕提。”朱祐樘道。</p>

张周拱手道:“陛下既然如此说,臣真还有所请,臣认为有二人,可为所用。”</p>

“说。”朱祐樘道。</p>

张周道:“之前户部郎中王琼,以监粮官身份前往辽东,在辽东一战中居功不小,且在火炮事宜上他也非常知悉,臣请让他也到研武堂,以其为讲官,协助臣教导之事。毕竟平时……臣很忙,不能总在那。”</p>

张周其实想要的,是自己当个校长就行,何必要当讲官呢?</p>

具体讲课的事,指望朱凤?</p>

还是找个有威望,将来也能打仗的人才好。</p>

但如果是太耿直的大臣,是不合时宜的,就好像杨一清这样的,本事再大,他敢用吗?</p>

再看王琼……那就不一般了。</p>

王琼最大的特点,其实就跟王越很像,那就是……善于应酬。</p>

说好听点,叫知道审时度势,说不好听的,就是个拍马屁的小人。</p>

历史上王琼在正德年间的作为很不堪,虽然他提拔了王守仁,能知人善用,在平定国中之乱或是西北之乱时,居功很高,但就在于他刻意逢迎,还有直面巴结皇帝而不跟文官商议朝中大事……</p>

在他跟杨廷和、彭泽成为敌对势力后,也就导致在嘉靖登基之后,杨廷和轻易就利用手上权力把他给搞垮。</p>

但他王德华的能力,谁敢否认呢?</p>

“嗯。”朱祐樘点头,“之前朕还在想如何赏赐他,要拔擢他为侍郎,怕他资历不够。但若调往地方,则不能发挥其才,还在想是否以他为佥都御史往西北为一地巡抚官……既然你提出来,那就留他在京叙用。你说还有一人,是谁?”</p>

张周道:“此一点,臣有点不太好意思说。”</p>

“是唐寅吗?”朱祐樘笑着问道。</p>

张周却很认真摇头:“并不是。”</p>

“哦?那是谁?”</p>

朱祐樘也提起兴趣。</p>

名义上,唐寅已经是张周的师弟,但最近唐寅顾全身份,一直都还没去正式拜师,或者说叫拜师兄。</p>

张周道:“是为本科进士,王守仁。他是翰林侍读王华之子。”</p>

“此人?有什么作为吗?”朱祐樘不太明白。</p>

张周笑道:“臣也是从威宁侯口中得悉,他才能卓著,且曾见过他的文章,发现其雄心及用兵方略,认为可当大用。臣也想调他过来……毕竟如今他只是在观政,于研武堂内供职,也不影响他将来调职六部或地方。”</p>

“嗯。”朱祐樘点点头。</p>

一个普通进士而已,只要张周需要,他可以随时调任。</p>

毕竟这是事关他心中理想的大事。</p>

“你想用谁,跟朕说一声就好,只要是年轻人,有实力的,朕一概可调去研武堂!”</p>

“谢陛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