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可亲可贤(2 / 2)

也没啥好反对的。</p>

王琼已是户部郎中,照理说户部郎中外调左右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巡抚地方军务,已是定制,只是一般都先拿内陆的巡抚“练手”,意思是先以左右佥都御史调江西、湖广、浙江等处镇守一下地方,平定盗寇,威慑宵小,历练完事之后再以左右副都御史的身份调九边为巡抚。</p>

等巡抚干好了,就有机会调京师为户部、工部、兵部侍郎等,再调西北就可能挂侍郎、尚书头衔去当总督。</p>

再回朝,才能当六部正职尚书。</p>

王琼因为已有辽东的军功在身,之前官职没提升,但其能力还是得到肯定的,现在省略了调地方巡抚,直接调偏头关为巡抚,并负责主持炮兵事项,也在情在理。</p>

“那总兵官的职位,还是给朱知节吧。”朱祐樘随口说了一句,似乎也并不是商议,而是做了最终决定。</p>

刘健和马文升光听皇帝直接称呼朱凤为“朱知节”,就知道皇帝现在对朱凤有多信赖。</p>

也由不得皇帝宠信那小子。</p>

关键是朱凤最近在军中的风头,仅次于王威宁,主要还是靠张周在背后当其靠山。</p>

刘健和马文升都在想,下一步不会就是安排张周为“宣大总制”了吧?</p>

张周道:“陛下,以安边侯配合王郎中之事,臣认为尚可,但最好一切调度之事,当由朝中有威望的老臣来担当,方能令军中安心,令狄夷不敢贸然来犯。”</p>

张周就差点说,陛下您别考虑我,我可不想去当什么宣大总督,这职位咱还是交给德高望重的人来担当。</p>

“谁合适?”朱祐樘望着张周。</p>

显然要不是张周出来说这话,他真有可能直接把“研武堂”的班底给调去宣大,以此来当大明防守鞑靼人的盾牌。</p>

张周道:“臣举荐前南京户部尚书秦纮。”</p>

此言一出,皇帝微微皱眉,连马文升和刘健也没料到。</p>

明显皇帝就是属意让张周去偏头关总理军务,让张周来挑起对付火筛甚至是草原的重担,但张周似乎并没有要担当大任的意思,还把责任往外推。</p>

刘健语气平和道:“张侍讲,若由你去临时代任的话,也不是不可!”</p>

“刘阁老言笑了,在下何德何能?”</p>

张周笑着回绝了。</p>

马文升则好奇打量刘健。</p>

这时候你刘健居然觉得初入官场的张周适合当这个宣大总督?咱文官不是最讲求论资排辈的吗?从传统文官的标准来说,张周怎么看也没到挑大梁的标准啊!</p>

朱祐樘对刘健的举荐倒是很满意,叹道:“秉宽,朕其实也觉得,由你去最合适,朝廷早就彰显过你在偏关和宁远两战的军功,要不是你执意留在翰林院,如今以你为侯,也不是不可!威宁侯能做到的事,你同样能做到,或还比威宁侯做得更好。威宁侯能起到威慑作用,而你的威慑力会更强。”</p>

此话就让马文升听了很不舒服。</p>

不过皇帝所言始终是在理的。</p>

张周别看只是个翰林侍讲,但以军功来论,怎么说那也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且还隐藏了个皇帝尚未封赏的侯爵。</p>

别看文官对张周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但武勋那边,对张周好像更加信赖。</p>

如果张周是以文臣的身份去偏头关总理军务,武勋那边估计是聚双手赞成。</p>

张周道:“臣并未有实际领兵的经验,关键时候难以做好决断,还是应以朝中有资历的老帅前去。臣此番恐怕要辜负陛下的信任了。”</p>

“嗯。”</p>

朱祐樘对张周的决定还是很尊重的。</p>

或者张周就是推算到什么,才觉得自己去不合适呢?</p>

因为在朱祐樘心中,张周能上达天意,很多不太好解释的事情,朱祐樘都会以“天意如此”来看待,他也就不会过分去苛求什么。</p>

“刘阁老、马尚书,你们两位对秦纮的人选,可有异议?”朱祐樘问道。</p>

这会才想起来问两位元老大臣的意见……</p>

刘健也不介意,拱手道:“臣附议。”</p>

“好,那就如此安排。”朱祐樘道,“马上传令地方,调秦纮往偏头关主持军务,王琼和朱凤即刻启程前往偏关,将先前所造的重炮也带上,关键时候总算是能派上用场了。”</p>

虽然王越之死,让皇帝有些发愁,但很快他就振奋起来。</p>

本来还怕朝中大臣觉得张周铸造“重炮”是在劳民伤财,现在作用不就来了?能派上用场的炮才是好炮。</p>

不然总把希望寄托在某个边关将领身上……还是不靠谱啊。</p>

……</p>

……</p>

一次内廷的会议,近乎以张周一个人举荐完所有的人结束。</p>

马文升心中的意见,比刘健要大,因为他发现刘健在整件事上退让非常之大,甚至还一反常态有主张让张周去总理宣大军务的意思,在传统文官看来,这不跟闹着玩一样?</p>

内廷会议结束,皇帝留张周继续商讨军情,似还有一些细节无法落实。</p>

马文升和刘健则出了乾清宫。</p>

“希贤,为何你对秉宽,突然变得如此看重?偏关军务,真要寄托在他一人之身吗?”马文升称呼刘健表字,其实也就表明,咱这是私下的交谈,你可以坦诚告诉我你的想法。</p>

刘健道:“《会典》即将书成,书成之日,陛下以功升其为侍读学士。”</p>

刘健没有正面去回答问题,而只是说出个皇帝之前已吩咐好的职务升迁。</p>

马文升不由苦笑。</p>

他其实也想问,你们内阁是怕张周这么快升侍读学士,坏了规矩,所以才不管不顾把他调去偏头关,让他拿点军功,再走武勋的路?</p>

所以说,你们内阁或是馆阁出身的人,还是后悔把他留在翰林院当文官?</p>

刘健补充道:“临时的宣大总制,能稳住军心,对于边关局势安定也有助益。不在于我等怎么想,而在陛下怎么想。”</p>

刘健这么说,马文升也就点头表示赞同了。</p>

再不支持张周,也该考虑到现在张周于军中的威望,这恐怕是目前大明军中唯一能跟王越名声相媲美的人物了,虽然张周一次都没上过战场,但有关他的传说,早就传遍了九边各处。</p>

这还要多亏皇帝在背后帮张周吹牛逼。</p>

再加上张周如今是研武堂的总教官,军中上下谁人不想去研武堂深造?</p>

军中上下都抢着想去跟张周当学生,再加上新火药和火炮都是张周造出来的,军中将士听说张周当宣大总督,那还不效死命?</p>

“说起来,要跟陛下平衡好关系,还是挺难的。希贤你身为首辅大臣,要背负的担子,的确比我们多很多,难为你了!”</p>

马文升感慨着。</p>

这也间接等于在说,我能理解你为了搞好跟皇帝的关系,在用张周的事情上迎合圣意。</p>

张周崛起这件事,大家都在想办法平衡。</p>

刘健道:“秦世缨回朝,却不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p>

秦纮当初功勋卓著,也只是以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致仕,而秦纮跟王越、马文升是同岁,且还是景泰二年同科进士,他们三人在朝中也有一段纠葛的历史。</p>

马文升叹道:“世缨为人正直,于朝中声望颇隆,应不至于会跟王世昌一般……”</p>

哪般,他也不明说。</p>

显然在说,就算秦纮是张周举荐回朝的,秦纮也不会跟王越那样去巴结攀附张周。</p>

这是做人原则问题,秦纮是我看好的,他定会跟王越不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