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布置作业(2 / 2)

你这到底举荐个啥人呦?</p>

当初因为安远侯的事,跟皇帝和太皇太后闹不愉快就罢了,皇帝还将他下诏狱问罪,最后查无实证把人给放了,最后令其致仕还乡,后来就算给他个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秦纮还是托病跑了,回家后宁可吃糠咽菜也不接受任何地方官的接济。</p>

这次皇帝召他回来委以重任,还闹情绪不想回……</p>

这种人,你居然觉得能驾驭得了他?</p>

张周笑道:“身为臣子,既已奉诏往京师而来,何必想他以前做过什么呢?”</p>

萧敬苦笑道:“别人就算了,秦纮这种……您不想也不行啊,就算您不想,陛下也会想,他会一心为朝廷办事吗?而且……他对陛下身边近臣……是有成见的。唉!”</p>

最后萧敬重重叹口气。</p>

就差说,你是想跟秦纮好好相处,奈何人家从来就没打算待见你。</p>

让他听你的?还想用诚意打动他?</p>

别做春秋大梦了。</p>

即将到文华殿时,萧敬最后总结了一句:“张先生,不行的话一定别勉强,陛下要用兵于河套,若他实在不能便听陛下的将其撤换。大明西北的用兵可不能恢复以往……”</p>

“呵呵。好。”张周笑着应承。</p>

“您先忙,咱家在这里等候,回头带您去内府甲字库看看……”</p>

……</p>

……</p>

“怎么样?怎么样?打起来了吗?结果如何?”</p>

张周出现在文华殿,朱厚照终于抓到机会,不顾一切冲上来问询张周有关西北战情。</p>

王鏊等人来给太子上可第一堂课,此时他们都还没走,见到朱厚照跟张周相处的方式,跟他们完全不同,他们也都不由多看两眼。</p>

张周没有理会朱厚照。</p>

他先过去跟王鏊等人拱手作别,而王鏊也只是点点头,临走时提醒道:“翰苑校书的事,也多留心。”</p>

“是。”</p>

张周现在事很多很忙。</p>

翰林院内,《大明会典》的校对仍在进行中,张周作为钦命的总校官,却近乎从来没出现在翰林院内,不是说他懈怠公务,而是他在送成书的时候已完成了最基础的校对,如果真有什么错漏的话,他自己是看不出来的。</p>

孤证不立,书中的错漏自然还是要以别人来找为妥。</p>

但到现在,也没见翰林院的谁,从他所编撰的成书中找到重大的纰漏,最多是有小细节上有不尽不详的地方,做简单的增改。</p>

而且在张周看来,这种增改很多时候也是没事找事。</p>

等把王鏊他们送走之后,张周才回头看着朱厚照。</p>

朱厚照一脸热切道:“打胜仗了吧?”</p>

张周道:“太子,你是哪根筋不对?”</p>

“啥?”朱厚照从没听谁跟他这么说话,连他老爹都不会这么评价他。</p>

旁边几个太监听到这话,都报以苦笑,然后把头侧向一边,装没听到。</p>

张周没好气道:“安边侯他们到偏关也不过才两三日,刚把威宁侯的丧给发了,胡虏也并未有马上犯境之举。这么说吧,现在草原那些狼群,正准备自相残杀,你以为他们有那么大的精力,来犯我大明之境吗?”</p>

朱厚照眉头紧锁,小鼻子小眼睛往一起紧皱:“张先生,这我就听不懂,偏关既没那么危急,王威宁死了干嘛还要秘不发丧?你把朱凤他们调过去,有啥实际意义吗?”</p>

朱厚照也是行抗议张周。</p>

怎么总把我当孩子?</p>

张周道:“是否危急不取决于是否发生,而取决于潜在隐患。这道理,太子不会不懂吧?”</p>

“呃……”朱厚照琢磨了一下,“意思是说,不能报万一之侥幸?”</p>

“对。”张周点头。</p>

朱厚照叹道:“那就没意思了,换了朱凤他们去,还是一样固守着,那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吗?等把偏关的城塞修好了,再想打仗,就难了呀。”</p>

张周道:“太子想多了,如今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将其中军部族的营帐,迁到了鄂尔多斯。”</p>

“哪?”朱厚照对于大明边关多少还有了解,但对于河套等腹地的地理,还没学习,所以他并不能通晓其中的战略意义。</p>

张周解释道:“大概的意思,是巴图蒙克迁到了蒙古右翼的地盘,紧靠于火筛部,却也直接威胁到了延绥、偏关、大同等处。”</p>

朱厚照一拍桌子道:“草原内部要打仗了啊!”</p>

几个太监又被吓了一跳。</p>

这一惊一乍的,在干嘛?</p>

张周道:“此时朝中大臣的意见,是要坐山观虎斗,太子有何想法?”</p>

“靠,这时候还坐什么山观什么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应该打他丫的,灭草原封狼居胥,不趁此时更待何时?哈哈哈哈……”</p>

朱厚照一改先前的颓废,兴奋起来,小眼睛里冒着光,就好像是他自己马上要带兵去征服草原一样。</p>

张周脸色不善道:“太子不要过于激动,西北用兵可不是你嘴上说说这么简单。”</p>

朱厚照不解道:“啥意思?这么好的机会,不打?”</p>

“打?凭什么打?用多少兵马?从哪里出击?火炮够吗?炮怎么运出城?开战后若遇鞑靼各部族连成一线,那时该如何?若是遭遇到天灾,诸如下雨、大风等,如何保证战略能推进?是你嘴上说说就能完成的?”</p>

张周要教给朱厚照的,不是空口说白话。</p>

光嘴上说打或者不打,那有什么意思?</p>

就好像英宗一样,说打,执行起来倒是很迅速,三下五除二大军出发,可去了西北才发现是纸上谈兵,如果打仗只是调遣兵马、大军出征、遇敌开战,华夏跟北方游牧民族的恩怨也不会持续两千多年。</p>

“打仗,不是应该前线将帅应该担心的事吗?身为君王者,还用为怎么打而操心?”朱厚照一脸不以为然。</p>

张周道:“看来太子就想当个只做决策,让别人去拼命,胜负都想让别人去的动嘴之人?”</p>

朱厚照皱眉道:“少讽刺我,谁说我是那种人?”</p>

张周指了指不远处一直摆着的沙盘道:“那我就给太子布置作业,今晚太子就以沙盘为依托,详细制定一份出兵的策略,涉及到用兵、用炮,在行军方向和用兵方略上做出计划,也可以推演战事的进行,做好各种防备,要充分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p>

“记住,进入河套之地,地利已不站在我朝将士一边,双方最多算是五五开,无论兵马、粮草和辎重方面,没有任何一方有绝对的优势,就算是有火炮等火器,多数时候也难以正面御敌,反而可能会出现进退失据的局面。太子你认为,能制定好这样一份战略吗?”</p>

朱厚照听完之后一脸激动问道:“如果本宫制定得好,父皇会采纳吗?”</p>

张周摇头:“陛下是否采纳,我不知道,但若是你在某些方面的提议,让我觉得有可取之处,便会用在实战中。”</p>

“你等着,我这就去……”</p>

朱厚照从来没感觉到自己在军事上的见地,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p>

突然之间就有了一种“我要上天”的兴奋感,马上就要去制定。</p>

张周道:“任何的战略,都要应天时地利等因素,纸上谈兵并非良策,一切策略也当迎合时局的变化。若是太子贸然便制定好这样一份策略,你认为还有可取之处吗?”</p>

“今晚若是制定不好,明天也行……后天宣大总制秦纮抵京,在这之前你交作业,也来得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