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残宋内乱(2 / 2)

天命水浒 一剑之刃 0 字 3个月前

吴用点头道。</p>

公孙胜微笑道:“有些话,我也是听师父罗真人说的。他老人家曾言,陛下越过我们安排工作,未尝不是好事。反而将所有事务甩走丢给我们,不闻不问,才代表着危险。”</p>

“何出此言?”</p>

吴用对现在天道教三十三天内的道家领袖罗真人非常敬佩,也很想听听他的高见。</p>

“天有阴阳,事有对错。不闻不问,看似放权,实际也是一种抛弃,一旦出事,主事之人必将被抛出问罪。天道教事务陛下从不过问,但我师父曾言,当陛下过问时,天道教三十三天成员必有人遭到清洗,所以他一直提醒道教成员谨言慎行,遵纪守法。但是佛教与世俗方面,却有人不太安分。而这些人所作所为,你以为真的能瞒得过陛下么?”</p>

公孙胜的话,让吴用深以为然,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寺观建设、信徒招纳,有些人都不太规矩。以陛下的雄才大略,这些未必不知,更何况时迁的调查局又重新整合了资源,情报网络铺满全国,这些事儿更加瞒不过陛下。现在陛下还没腾出手,一旦腾出手来,怕又得血流成河。</p>

“与之相反。无论是军事改革,还是民事改革。陛下都经常插手,试想,若是没有陛下主持,土地改革得罪那么多人,你担的起来么?改土归流这么大的事,若造成动乱,你担的起来么?黄河治理这么大事,动员人工百万,若是安排不当出现混乱,你担的起来么?”</p>

“我.....”</p>

吴用自诩是个有担当的丞相,可这些事,他恐怕真的担不起来。君不见历代改革变法者,最后下场如何凄惨?因为得罪的利益团体太过庞大,一旦下台,没了皇帝支持,那些人的反扑,几乎无人能幸免。商鞅不行,王安石不行,他吴用,恐怕更不行。</p>

“历代帝王均爱惜羽毛。肯自己下场,为臣子遮风挡雨者寥寥。加亮,你我身居高位多年,却无风无险,当感恩呐。”</p>

公孙胜的一番话,让吴用茅塞顿开,恭敬的俯身一拜感谢。</p>

“陛下即将前往河北治理黄河,我或许也该前往协助。”</p>

吴用被公孙胜点醒,立刻决定自己也要去现场,在陛下跟前露露脸,修补一下关系。</p>

天启四年,三月下旬,河北,春耕刚结束。</p>

经过前期勘查,六条黄河支流河道确定之后。晁盖带着神策、武威、千牛、射声、羽林五军十五万大军,另有春耕结束后,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省征调的百万民夫,一起抵达工地。</p>

徭役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宋代的劳役承袭唐末五代,分差役和夫役。</p>

差役就是让百姓担任乡里基层政权头目和州县衙门公吏。而夫役就是让百姓承担劳役,去承担筑堤、筑城、开河、盖屋、修路、采矿、运粮等工作。徭役时间为每次一个月。但因为徭役名目繁多,多达百项,所以征发徭役的时间也不固定,有时候甚至出现春耕、夏收、秋收时征发的情况。</p>

宋初,对于徭役的选派,其采用的就是以户等来轮流充当的方法(当时宋廷以财富多少将民户定为五等,一等最富,五等最贫,一般来说一、二等是地主,三等是既有地主也有富农,四、五等有少量的自耕农,多数是半自耕农和佃农),其中一等徭役最重,五等徭役最轻。</p>

按理说,宋初这种选派徭役的方法是很公平的,谁最有钱,就承担最重的徭役,最没钱的,就承担最轻的徭役,毕竟有钱人的时间多,不用过多操心生存,而没钱的人因要生存,势必不能常时间的为朝廷免费服务,不然的话其生存就会成为问题。</p>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因宋廷并未明确的给出五等户的评选标准,再加上一、二等皆是有钱之人,因此他们往往利用钱来收买地方评选户等的官员,以此来让自己降户等。由此,这就造成了上三等皆是现实中最贫穷的一批人,承担最终的徭役,而下二等却是现实中最富的一批人,承担最轻的徭役。</p>

一旦服徭役,就意味着他就得替朝廷免费干数月的苦工,如此也就意味着其家中事务要被荒废。长此以往,穷苦百姓承担最重的徭役,连生存都是个问题,就会铤而走险,或沦为盗贼,或沦为大盗,社会因此而动荡。</p>

华夏帝国建立后,前两年免除徭役。从天启三年才开始恢复徭役制度,但与大宋也有区别。</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