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回直捣龙城取大捷(2 / 2)

秦汉戮 小辰泽 0 字 10个月前

他不断地激励士卒,并以身作则,坚持把必胜的自信传递给将士们,即便在最为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温润的草原之风再一次拂过这一支坚韧的军队之时,有人突然大叫起来。

“龙城,龙城!”

数十里之外,果真看到了一个以土方筑成的城池,城池不大,远远看去,旌旗飘扬,城池之上似有重兵把守。虽然还不知道它是不是苦苦寻觅的龙城,但它的突兀出现还是让所有人喜出望外。

派出的斥候不久回来禀报,前面却是龙城无疑,而且更令人高兴的是,把守城池的匈奴士兵不过千人。

真是天助我也!没有犹豫,卫青果断地下令,攻城。战斗打响了,近万骑兵就像饿得嗷嗷叫的草原野狼向龙城猛扑。

守卫龙城的匈奴军队一时之间慌了手脚,匈奴主力早已被抽调南下入侵,留守的顶多能算个民兵,连正规军都不是。卫青的部队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战斗,斩首数百级,而自己的伤亡几乎为零。

战果不能算有多辉煌,但对于初次出征的卫青来说,至少不至于给皇上和姐姐丢脸,况且部队深入敌人腹地。

卫青或许还不知道,相对于其他三路,他的战绩已经可以彪炳史册,令名将们汗颜。将领们班师回到长安,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

老将李广脸上最挂不住,全军覆没不说自己差一点成了阶下囚。如果是往常,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说不定可以糊弄过去。

只不过,这一次刘彻比较高明,就防你这一手,你李广名声在外,战绩最差,这怎么解释?

李广百口莫辩,在败军之中,他不能跟损失七千部众的公孙敖比,公孙敖毕竟是晚辈,而且是初次出征,尚可以理解。

处理结果很快就发了出来,李广,公孙敖死罪;公孙贺延续着马邑之谋的热身运动,无功无过,所以既不赏也不罚。唯一的胜将卫青则赐封关内侯。

李广和公孙敖算是倒了霉,朝廷与匈奴历次交战中,汉军经常死伤惨重甚至全军覆没,也没见几个人获死罪,偏偏这一次作了卫青的反面教材。

两人身获死罪,眼看就要开刀问斩,在这节骨眼上,一条律法让他们得以免死。汉律规定,根据犯罪性质,非十恶不赦之罪,可以有两个免死的办法,要么拿钱赎命,要么接受宫刑。

乍看之下,六十万钱能换一条命,这个买卖再划算不过,对于李广和公孙敖,钱自然不是问题。只是对于不大富裕的家庭来说,要拿出六十万钱,还不如来一刀痛快些。

李广和公孙敖总算没死成,却失去了所有的职位,成了一介庶民。而反观卫青,一战成名,这位年轻的将领,虽然只带回来敌人的七百颗头颅,却为屡败屡战的朝廷找回了尊严。

出征前,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班师回来,赞赏恭维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姐姐贵为夫人,如果将来能够生下皇子,必然是皇后的不二人选,而如今他,靠自己的才能获得在朝堂立足的资本。

这个叫卫青的年轻人,前途真是无可限量。面对马上就要红得发紫的局面,卫青却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做人原则,谨言慎行,礼贤下士。

刘彻发现小舅子有如此的品质,更加的欣赏,这种欣赏也迅速地转移到他的姐姐身上,不久之后,卫子夫微微隆起的肚子说明了一切,这已是她的第四胎,可惜的是前三个都是女儿。

如果第四胎是皇子,卫子夫成为皇后将毫无悬念。元朔元年,三年,一声响亮的啼哭响彻刘彻的宫廷。

“生了,生了,是龙子,是龙子!”

手心里已紧张的捏出冷汗的刘彻终于长出一口气,可以想象,二十九岁的他,等来了长子的降生,心底有多么的轻松和激动。他给长子取名刘据,下令大摆宴席,命人作《皇太子赋》,提前昭告天下此子即是将来的皇太子。

同年,三月,卫子夫被立为皇后。

卫子夫终于走完了一个歌女到皇后的路,这条路,她走的并不艰辛,到目前为止,她是命运的宠儿。恐怕谁也想不到,多年之后,幸运的女人卫子夫会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

刘彻一连数月都是心情愉悦,直到边患再度传来他的好心情才被打破。屯守渔阳的材官将军韩安国向朝廷发来紧急求援信。

看到这里,相信所有人都会有疑问,韩安国好好地在朝廷任职,怎么跑到渔阳去了?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初春之际,匈奴的圣地龙城遭到偷袭,但损失并不大,匈奴为了报这一剑之仇,于去年秋天加强了骚乱的势头。

因为李广已被撤职,边境没有得力人手,刘彻想派一个得力的干将去守边,卫青是断然不能去的,哪能让自己的小舅子去塞外喝西北风,况且卫子夫也不会同意。

思来想去,刘彻选中了老臣韩安国。现在的韩安国早已不是令人敬畏的三公大人。田蚡死后,他继任丞相,一次与刘彻乘车,竟然摔断了腿,耽误了工作,被刘彻以养病为名撤掉了丞相职务。后来,伤好了些,刘彻让他职任中尉,中尉没干几年,又转任卫尉。

卫尉干到现在,不能说有多突出,至少还算得上马马虎虎,只不过,让他目瞪口呆的是,皇上会拿他的老命开玩笑,他都快入土了,皇上竟然派他去屯守渔阳,防备匈奴。

刘彻有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已经不得而知,只是几乎可以肯定,刘彻不大喜欢这个主和派的老头子,在匈奴问题上,韩安国老跟自己唱反调,问题那就严重了。对于这位元老重臣,刘彻又不能弃之不用,否则就太浪费了,韩安国的守城之才那是举世皆知的,在卫青下一次出击前,由他去守边疆,措措有余,再好不过。

元光元年,秋,刘彻正式给卫尉韩安国下旨,任命他为材官将军,屯守边患最为严重的渔阳。老谋深算的韩安国自然明白刘彻的深意,也不敢上书推辞,只能打好包袱,去渔阳赴任了。

匈奴人早就打听过韩安国的来路,一等到韩安国赴任,就跑得无影无踪。韩安国也想打几个胜仗给朝廷看看,经过他一番励精图治和整肃军情,渔阳的防守逐渐稳固,偶尔匈奴来点小股部队,也伤不了渔阳的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