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回张汤伏法拒认罪(2 / 2)

秦汉戮 小辰泽 0 字 10个月前

赵禹抛开一片哭天抢地的哀嚎,直奔未央宫复命而去。赵禹神色冷峻,他想象着刘彻听闻张汤死讯的表情以及应对的办法。

张汤该死吗?

这个问题突然从赵禹的脑中蹦出,把赵禹吓了一跳。他想起郅都,宁成,义纵个个崇尚严刑峻法,铁腕治民,但都没有好下场,现在张汤也死了,那他自己呢?

“看来,张汤和我都是该死之人。死了未必是坏事。”赵禹重重地叹了口气。依着皇上的脾气,张汤若不死,张汤的家族必定跟着遭殃。

对于张汤的死,赵禹心情复杂,张汤一死,自己或受重用,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张汤与他同僚数十年,两人虽不为知己,却也惺惺相惜,情同兄弟。

“张兄,我就再为你做一件事吧。”赵禹直驱宫门求见,刘彻早已等候多时。

“张汤认罪伏法了吗?”刘彻漫无目的的翻着奏折,赵禹一眼就看出来,刘彻是做给他看的。

“张大夫未认罪,已伏法。”

“什么?”刘彻吃了一惊,心中一痛,但马上又语气如常,骂道,“死不悔改。一定要给朕严查,严查党羽,家眷。”

“皇上,张大夫留下几行小字。请皇上过目。”赵禹拿出张汤的绝笔,呈了上去。

刘彻拿了过去,看了一眼,便将它扔在一边,示意赵禹退下。赵禹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颤颤巍巍地走出了宫门,他突然意识到,皇上并非离不开他们,长此以往,张汤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还是要给自己留点后路。

从结局来看,赵禹的顿悟的确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他后来不再践行严刑峻法,而改以宽平得终老。张汤的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事实上,张汤死百次也不冤枉,因为死在他手上的冤魂不计其数,但是在刘彻怀疑的这件事上,张汤的确是冤枉的。一个秉政十余年的三公大人,死后查家产不过五百金。出殡时棺木有棺无樽,一辆牛车拉着棺木,草草埋葬。

当然,张家也不是买不起一口好棺材,也并非不能大办特办葬礼,张汤的兄弟子侄都希望大办,但张汤之母严辞反对,她的理由很直白,“张汤身为大臣,却因为恶言而死,厚葬做什么!”

表面上看张母此举是因为极度不满,实质上还是因为张家简朴,老太太才能如此。

刘彻听说此事时感慨万千,他说道,“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儿子。”直到此时,他才明白,三长史所说纯系诬陷。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块上路吧!朱买臣,边通,王朝,东市斩首。丞相庄青翟难逃干系,下狱。庄青翟在狱中自尽。

时间是元鼎二年(前115年),这一年刘彻的朝廷可谓元气大伤。

两个月之后,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厚道人石庆任御史大夫。

石庆我们之前介绍过,老爹石奋号称万石君,兄弟四人都在朝中做高官,一大家子人全是出了名的孝子贤孙,让他来做御史大夫,可以看出刘彻的意思,是想缓和一下朝中的紧张局势。

赵周父亲赵夷吾做过楚王刘戊的太傅,因不从刘戊参与七国之乱被杀,景帝中元二年,获封高陵侯,其余不详。但从他担任太子太傅可以看出来,此人早已投靠太子一派。现在荣登丞相,也是顺理成章的。

透过这几年的风波,我们要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漠北之战后,李广的死算个意外。

接着倒霉的是李蔡,李敢。半年不到,霍去病暴病身亡,官方称暴病,实则至今存有疑点。同年卫青长子卫亢犯矫诏罪,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居然犯了矫诏罪,更为离奇的是犯了死罪没死。张汤创立腹诽罪,大农令颜异被诛。次年,平阳公主之子曹襄卒,死因不明。再一年,张汤等人死。

看到了吧,短短三年间,非正常死亡的高级干部如此之多,且都是死于政治事件。

这说明了什么?我用我的脚趾头想了一下,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权力斗争在这几年尤其惨烈。你会说这不是废话么,不惨烈,能死人吗!

我在之前就曾经说过,对于历史我们仍然要使用谁得益谁就是凶手的逻辑。当然,这个定论不能管保百分之百准确,但还是具有相当的高度盖然性的。

那么,这些人的死亡,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内幕呢?我认为有,请你仔细地看清楚,是我认为,你怎么认为我无权干涉,因为我不能代表你。

首先来明确一个问题,这些人死了,谁得益最大?

肯定不会是刘彻,因为死的这些人大都是刘彻的得力干将。

然后再看,张汤,庄青翟,死于元鼎二年初,但是直到两个月后,刘彻才任命新的丞相和御史大夫,时间跨度是不是有点长了?要知道蛇无头不行,国家要运转,很大程度上得倚靠这两人,因为皇帝就一个,他不能所有事都自己干,国家这么大,两个月下来还不得累趴下。所以在常理上可以断定,这段时间朝廷各种势力仍然在为这两个位置在明争暗斗,导致刘彻耽误了两个月。

两个月后,太子太傅赵周胜出。石庆胜出。石庆因为是个厚道人,上位不过是做个过渡和和事老。玄机在赵周,为什么偏偏是赵周,因为从后来赵周的结局看,他也没有得到善终。

再往前想,李蔡死后,庄青翟继任,注意庄青翟之前的头衔,太子少傅。

为什么刘彻如此青睐太子的老师们?

太子谁说是储君,可他还没登上帝位,就存在出局的可能,父亲他是指望不上了,因为刘据肯定清楚他的父亲对于权力的嗜好是如此之深,你不能指望他早死,更不能在他面前表现出急不可耐想要登基的**。

所以,太子得依赖母族,这是必然的,因为太子的母亲包括母家人也需要依赖太子,所以太子和母系亲族既有血缘上的关系也是天然的同盟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