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恶(2 / 2)

后继的唐帝在理智的思考下也默认了南诏的实力,并向其伸出了友好的橄榄枝,在唐庭的不断示好、挑逗勾引之下,南诏毅然再次返身投靠唐庭。

这个时候的南诏已经学乖了很多,臣属名分都可以给你,我只要一点,那就是好处。

在处理西南边境问题上,一代名臣韦皋做的就很好,他施行的政策是打吐蕃,拉南诏。(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

打的你以前的大哥抬不起头,看看吧,以前你就跟这种人混,丢份不?要以后再还跟这种人混,没法不鄙视你了。

另一方面持续对南诏实行文化输入,展示中原文明的软实力。唐代独特的文化魅力对南诏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为此他们派遣大量的贵族子弟前来留学,韦皋对这些人实行优厚的少数民族政策,低分录取,包吃包住,矛盾多起于隔阂,而了解与沟通是化解矛盾的利器。这些学成归去的年轻人们今后将是南诏王廷中的栋梁之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王庭的大政方针,他们对唐朝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美好印象,因此才会努力促使南诏与唐朝友好相处,双方的友谊一直维持了近五十多年。

然而总会有一些目光短浅的领导,为了眼前的小利,毁掉了前人的远谋。

宣宗时期的西川节度使杜悰一到任就听到部属们的抱怨,说这些南诏学子们数量众多,太耗费钱粮了,另一方面南诏的贡使队伍庞大每次接待耗费物力无算。

手下弟兄们的钱都不宽裕,这么多钱白白给这些南诏人,寒了弟兄们的心不算,西川本道的经济建设GDP也受影响啊。

杜悰一听这话还是有些道理,那就上奏朝廷让这些人节减一下人数吧,朝廷收到杜悰的汇报后也觉得有道理,就准了。

大家都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就没人想想南诏的感受吗?

孩子们想上学啊!贵族家的孩子们本来可以轻松得到的留学机会,如今却要求爷爷告奶奶千方百计去争取名额,还不一定争得到,这样一来南诏上层方面自然怨声载道起来。

当一个人一直被优待,就会形成习惯,对方某一天突然改变恢复对其一般待遇了,他就会觉得受到了惩罚,南诏这时的感受就是这样,南诏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生气受了委屈的南诏决定进行反击,但深受汉化的王庭采用的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就在当年南诏朝贡的贺表没有像往常一样递交到长安,而是直接放在了边境巂州,使臣哼哼几下,走了。

南诏这就是纯粹在呕气啊,双方谈不上撕破脸,反正就是那句话,你不再是我最好的朋友了。

双方从此进入了冷淡期,边境偶尔摩擦下,但大的冲突没有发生,名义上南诏依旧臣属于大唐,但属于一个不怎么乖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