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决策(2 / 2)

求援的折子、告急的军报、附近城镇失陷的战报如同雪片般飞入了大明宫内,朝野上下一片震惊,西川是朝廷的大后方,每每朝局不稳、叛乱骤起之时,数个唐庭君王曾避难于此,靠着此地易守难攻最终翻牌反败为胜,西川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底牌和退路,如今南诏要把这条退路给切掉,那怎么能行!

朝廷的智囊大臣们经过了慎重的商议,决定调兵遣将,铁血大唐,岂能甘受人辱。

诏发河东、山南西道、东川兵援之,仍命天平节度使高骈诣西川制置蛮事。

从战术上来讲,增援、派遣良将进行抵抗一点都没有错,然而从战略发展上来看,这里面有两点措施的后果对整个大唐历史走向而言却是致命的,为国者不得不慎之又慎,一着不慎,有可能就是满盘皆输的局面。

一个是调发河东兵西去驻防抗击南诏,河东北面就是大同军镇,大同聚集着大量的沙陀部落,而此时的李克用等人就在此地,与不远处的振武节度使李国昌遥相呼应着,河东兵力减弱,自然会让一些被压制的野心感到了舒畅复苏的可能。

另一个失误就是调离原天平节度使高骈,名将镇守关东,看似远离边疆使得名将无所事事,但虎踞山中,足以震慑荡乱之心,史书上没有记载高骈如何治理天平军镇的,但一定是有成效的,在饥荒、灾害、徐泗而来的流寇盗匪丛生的天平地境,能一直保持着平和安宁,这就需要一定的本事。

自从名将离去后,天平从此不太平。

天平军,唐元和十四年分淄青节度置郓曹濮三州节度,赐号天平军,治郸州。

这里民风彪不彪悍我不知道,但后来的唐末农民起义却是记载的很清楚,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

(曹州)冤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人应仙芝。

两位带头大哥都是出自高骈离去后的天平军,如果有后悔药的话,李儇肯定会要大喊来一瓶。

另一个事情是以韩简为魏博留后。这个朝廷任命在当时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魏博军节度使韩允中过世了,让他儿子韩简继位,父死子继对于河朔三镇来说是一个已经成惯例的潜规则。朝廷此时也只不过是按照惯例走个流程,赐封而已,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韩简,人品太差劲了,他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了整个山东区域河南道等地的名副其实的搅屎棍。

正当大家为了西面的南诏战争忙的焦头烂额之时,一个消息传到了朝廷之内,也许当值的官吏看了,但他一定没有感到事态严重,其卷腾抄录存档之后,便将其放置到了议事堂的桌案之上。

当宰辅大臣们看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没有太大惊小怪,只是责成当地政府妥善处理。

天灾频频,水旱交集,难保没有些刁民聚众闹事,让当地政府处理处理吧。

王仙芝的起义就这样被藐视了,虽然后世的我们每每读到这里就不由地一震,唐末农民起义此时正式拉开了大幕,一场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动荡时代,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