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推心置腹(2 / 2)

天下梁山 东北老坛 0 字 10个月前

晁訾今天把朱武叫进来,就是要跟他推心置腹的,所以也不瞒他,点头道:“不瞒军师,之前我率军去劫粮,之所以有那么准确的情报,可以说完全是拜高俅所赐”

朱武却越听越糊涂,高俅可是皇帝的宠臣,之前又曾被梁山百般羞辱,怎么会帮助梁山?

晁訾知道朱武疑惑什么,继续道:“军师以为大宋为何会沦落到今天这般地步?看看我们山上这些将领,军师应该明白了吧!”

朱武恍然道:“都督是说大宋之所以民怨沸腾,主要是因为内讧”

“不全对,皇帝信道,并以道君自称,本就不是什么有为明君,身旁又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些小人又彼此争权夺利,最后苦的就是贫苦百姓,这是对内,大宋建国以来,行的是强干弱枝的国策,以文驱武,又经常轮换,致使兵不知将,将无法带兵,看似他的朝廷稳固了,可一旦外敌来袭,这些弊政所带来的后遗症就逐渐显现出来,我可以断言,两年之内,大宋必亡”

朱武也算是博学多才,却也被晁訾一番话说的目瞪口呆,尤其是最后这句,两年之内大宋就会亡国,这怎么可能?

朱武之所以被称为神机军师,智谋过人是一方面,同时还有其他山寨头领不具备的见识。

别看梁山大败了朝廷军队几场,许多首领也都不把朝廷军队放在眼里,可朱武却知道,大宋钱粮广足,军队众多,说是百万都不为过,只是没有名将带领罢了,不然的话,梁山早被朝廷灭几个来回了。

难道都督是要凭梁山之力灭掉大宋?理想很丰满,却有些太异想天开了,难道是都督口中说的那个什么金国?一个番邦,能有几多军力,能灭得了大宋?

和很多儒生一样,朱武也始终觉得关外的少数民族,不过是鳞介之癣,根本不足为虑。

不过朱武也不是瞪眼睛说瞎话的人,皱着眉头道:“都督的意思是要挑拨朝廷内讧,然后起兵伐宋?恐怕不妥吧!”

晁訾笑了,道:“记得有位历史名臣曾对他的主公说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蓄力量”

朱武明白了,却还是忍不住追问一句:“那登州之事?”

“登州必须拿下,就像我之前对大家说的,我们梁山没有战略纵深,而要养活这么多人和家眷,以及将来不断扩充的军队,一味靠打劫是支撑不了的,登州靠海,远洋贸易是大宋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这现成的大蛋糕,我们当然也要分一份,只有积攒了足够的钱粮,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

听晁訾说完,朱武半天没说话,看他拧眉沉思的样子,显然是在消化晁訾的话。

好一会之后,才长出一口气,起身向晁訾深施一礼道:“之前多有失礼,都督勿怪,某今天才是真的服了您,请受朱武一拜”

晁訾忙上前扶起朱武,两人相视一笑,大有知己之感。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梁山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也没有人再提出兵的事,只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不过是暴风雨来前的宁静罢了。

现在不单是中军大营,所有营寨全部加强训练,离中军营近的,干脆加入到中军营,一起跟着训练。

梁山的军规写的很清楚,只有立功才能得到提拔,所以每个人都攒足了劲,要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多立战功。

数日后,又一封没有署名的信被放在了晁訾的案头,信中提及的是大宦官梁师成在登州的一处秘密据点,再没有其他任何信息。

这就是蔡京派人送来的信,而这封信也彻底让晁訾和梁山的智囊们迷糊了,究竟是谁写的这封信、写信人隐藏的又是什么目的?

晁訾坐在上首,两侧分别坐着公孙胜、朱武、裴宣、萧让、李应、蒋敬。

因为之前晁訾说过高俅的事,所以朱武率先道:“都督,会不会又是高俅故弄玄虚?”

萧让本是个落魄书生,经过这些年的历练,眼光也开阔多了,听朱武说完,摇头道:“都督,属下不太赞同军师的说法,根据京城传回的线报,蔡京虽然倒了,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的几个儿子都是当朝显贵,以这些人的能量,蔡京复职只是时间问题,高俅虽得皇帝宠信,但想要取代蔡京,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这封信上提的是梁师成的产业,高俅要想更进一步,他又怎敢得罪梁师成?所以属下断言,这封信同高俅无关”

李应接道:“其实我觉得大家都着相了,这封信上提到的盐场在登州,我们梁山距登州尚有几百里,中间又隔着很多朝廷控制的城市,难道我们还真能去劫这个盐场不成?”

众人一听,可不是吗,梁山人马还没打到登州,登州那边宝贝再多,现在也同梁山没关系,这封信的目的怕是要引诱梁山人马下山吧!

蒋敬道:“那里若是梁师成隐藏财富的一个据点,倒也不妨劫他一把,毕竟银钱这东西是越多越好”

听了蒋敬的话,众人都笑了起来,这家伙就是个钱串子,眼里除了钱粮,别的根本不想。

看到众人都能争相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晁訾很是欣慰,只有团结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