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姨祖母(2 / 2)

重回北魏 黄皇室主 0 字 10个月前

张淑妃仔细看了看拓跋慎,微微屈身行了半礼,说道:“北使殿下多礼了”示意萧子卿上前扶起拓跋慎。

拓跋慎又对着正打量他长长细细的发辫发愣的永嘉公主拱手道:“慎见过小娘子”

因为不知道这小娘子到底是不是真的皇女或公主,为免说错了双方尴尬,拓跋慎还是决定先称娘子更合适。

永嘉公主回过神来,连忙肃礼道:“见过小郎君。”

张淑妃横了女儿一眼,对拓跋慎道:“这是小女灵媛”

。。。。。。

进了宁寿殿后,张淑妃将拓跋慎引到正堂中,吩咐侍女上了果品,饮汁,干果和果脯,拓跋慎还在其中看见了一种在前世非常流行的零食——槟榔。这些都是由南方番国进贡,流行于建康的稀有果品。不过拓跋慎上辈子看过槟榔致癌的软文,从没碰过就是了。

除此以外还有几种乳品和酪饮,这些原本是草原游牧地区的饮食在江南也属于稀有之物,很少有人能吃到,在建康也算是物以稀为贵。张淑妃生长在北方,早些年也喜欢,只是后来在江南时间长了,饮食也同化了,对这些乳制品倒也不怎么再碰了。今日还是因为拓跋慎要来,所以才准备了一些。

因为念着拓跋慎不是外人,所以张淑妃命奴婢将几张芦席接在一起,再将一张矮桌放在中间,果品之类盛放在矮桌上,然后和女儿一起跪坐在右边,拓跋慎跪坐在左边,萧子卿则在南边。北边是人主兼主人的位置,萧赜不在,自然空着。

张淑妃吩咐奴婢取来了自己凭着记忆撰写的族谱,又命人取来纸笔,给女儿和萧子卿,拓跋慎讲解起清河张氏的故往和阀阅,还有她当年在青齐时,张氏与崔,明,刘,房等家族的姻媾往事,又用纸笔写明条目记录下来。

拓跋慎认真听着张淑妃的话,猜测这些话并不是讲给萧子卿兄妹听的,而是讲给他听的。崔,明。刘,房这些家族在青齐战后,有的因为主动投降留任原籍,比如明氏,一家五六个太守。其他几家迁到了平城,朝廷在对平齐民渐渐放松禁令并允许他们回乡之后,有些家族子弟渡江到了南朝,而大多数留在了江北,或回家乡,或留任朝廷。张淑妃说的这些故往相对来说,对他的帮助更大。对萧子卿兄妹来说只是故事的程度。

听过张淑妃的讲述,看了张淑妃条列的族谱,拓跋慎心下回想着母亲张嫔和外舅张绍以前说的宗谱人物,对照了一下,才知道张淑妃的父亲与母亲张嫔的祖父张谠是同父,论起辈分,张淑妃是母亲的族姑母,两支在宗谱上还没有出五服,这可以说是很近的关系了。他原本听萧子卿的话,还以为母亲和张淑妃只是同出一族,或许是差了几代的远亲,没想到竟是五服以内的近亲。

既然是近亲,就不能不正式一点了。刚刚不知道宗谱明细,还能以“殿下”相称就罢了,现在既然知道张淑妃是母亲的族同祖族姑母,就要更郑重一些才好。

拓跋慎正色起身,下到席外,正对张淑妃行顿首礼道:“外孙慎拜见从姨祖母!”

张淑妃忙起身,上前扶起拓跋慎,握着拓跋慎的手,轻笑道:“姨母知你在家行二,便叫你二郎吧!”

命奴婢撤下矮桌,张淑妃拉着拓跋慎跪坐在面前,说道:“姨母在江南二十余年,初时尚有姑母相伴,只是不过数载,姑母便故去了,建康城内再无族中亲旧。这些年虽是有些族人渡江,今日却觉都不及二郎亲近。”

过了最开始的生疏,又见拓跋慎称她“姨祖母”,张淑妃一时间喜悦很多,与拓跋慎和儿女说起旧事,又问起张氏的近况,拓跋慎挑一些好的说,却没又说起张氏人丁衰败的事,就将来建康途中,在清河张家的见闻说说,倒是惹得张淑妃又喜又恋。

可惜!此生恐怕都不能渡江回族中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