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复杂的朝局文官和勋贵(2 / 2)

一是文官集团,二是勋贵集团。

表面上看起来,勋贵集团的势力更强,文官集团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但实际上,朝廷的官,终究要读书人来做。

经过二十余年的科举,文官的势力已遍布朝廷以及各地方官署。

润物细无声。

文官集团正慢慢的渗透进了朱明朝廷的各个角落,这种影响力,才是最恐怖的。

朱标还在世的时候,他所代表的,是勋贵集团。

朱标身为太子,又监国十几年,本身就是最大的勋贵。

但朱允炆不一样,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乃是文官吕本之女。

朱允炆自然也被文官所看重。

朱雄英死后,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朱允炆早已以皇长孙自居。

若是朱标不死,将来继承大位,朱允炆还是会被立为太子。

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在他身上的投资,自然会得到回报。

朱标一死,这一进程更是可以大大加快。

可他们没有想到,朱允熞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一切。

说起来,朱允熞同样是吕氏之女,与朱允炆的身份并无异。

但有几点,一是朱允熞并非长子,这让奉行立嫡不立幼的儒生有点无法接受。

当然,这是最无关紧要的。

毕竟,这些人眼里,利益才是最紧要的,大义只是一块招牌而已,必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抛弃。

第二点就比较紧要了,那就是朱允炆的身边,早就有一群文官集团的人,对其进行的教育,培养拉拢他成了“自己人”。

而朱允熞,因为年幼,尚未如此培养。

自然而然的,他们对朱允熞便相对排斥得多。

这种“门户”之争,绝不是朱允熞写几首诗,表现一下才华,就能改变的。

否则,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才华出众的文人,受到文官集团内部的打压了。

更别说,朱允熞还提了加征商税的国策,这更是他们绝不能接受的。

“眼下陛下将你们兄弟三人全部封王。”

“长孙殿下要做的,是因势利导,让吴王和南王去争,长孙殿下坐山观虎斗。”

黄子澄分析道:“世事艰难,哪是那般容易。”

“如今陛下让南王执掌应天府,这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应天府乃大明首府,南王此前提议要加征商税,如今他既执掌应天府,理应率先推先。”

“在朝堂上,坐而论道简单,真要做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你只须好生读圣人文章,牢记“孝顺仁义”四字,便绝不会有什么错。”

“可他要治理应天府,那就由不得他不做事。”

“一旦做事,就不怕他不出错。”

“如今陛下封了三王,吴王背后的人,也不会坐视不管,必定会对付他。”

“我等只须顺势而为即可。”

“到时候,陛下必难再立他为储君。”

一番利弊分析,让朱允炆顿时眼前一亮,他深深而拜。

“今日听黄先生一席话,令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这就随先生读书,看他如何折腾了。”

黄子澄微微点头:“长孙殿下但高坐就是,剩下的事,都由我等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