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节献汉中杨松背主(2 / 2)

李敢叩首领命!正欲辞出,人报李开求见。马超令入见。

少顷,李开入见,下拜道:“禀主公,周瑜领军三万,攻打汉中,现已兵围城固。张鲁遣杨松为使,请主公发兵救援,其人现于府外相候。”

马超闻报,不由一怔,讶然问道:“诸公有何见解?”

李敢闻之,忙下拜道:“此乃天赐良机也!末将请令前往,待收取汉中诸地后,再赴渔阳不迟!”

马超闻言,斥退李敢,令其自去渔阳,然后顾谓李开道:“周瑜并非无谋之人,为何行此下策?”

李开沉吟道:“细作报说,孙策已至武关,莫非周瑜假意攻打汉中,待我大军往援之时,趁机偷袭青泥隘?”

诸葛亮摇头道:“青泥隘地势险峻,城高墙厚,且守军近万,急切不可下,更兼长安救兵旬日便至,孙策岂不知焉?以亮度之,周瑜定有别谋!”

李开闻言,沉思不语,半晌后,出言道:“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孙策进驻武关,实为疑兵之计,使我军不敢大举进兵汉中,却遣周瑜往攻之!诸公以为然否?”

诸葛亮沉声道:“然则周瑜只有三万人马,城固且未定可破之,遑论南郑?”言及此,忽惊声道:“莫非周瑜欲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

李开沉吟道:“子午谷一线已有丁禄领五千精锐驻守,若周瑜探知,安敢进兵?”

众人见此,皆低头沉思不语。

马超暗忖道:“周瑜到底想干什么?打张鲁吧,兵力不够,攻青泥吧,不可能,出子午谷吧,又有丁禄拒守,对我完全没有威胁啊!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毫无意义嘛!算了,还是先见见杨松再说。”念及此,遂令亲军通传。

少时,杨松入见,下拜道:“杨松见过唐公!”言毕,叩首三次,崩崩有声。

马超令其免礼,问道:“先生所来何为?”

杨松方才起身,见问,忙又下拜,谀笑道:“特为唐公献上取汉中之计。”

马超闻言,不由愕然道:“先生此言何意?”心下却道:“杨松也太那啥了,这么轻易就背主求荣了,张鲁也是遇人不淑啊!”

杨松再次叩首道:“唐公雄才伟略,世所罕及!异日定囊括四海,平定九州!松虽不才,但亦明大势,故愿为唐公尽绵薄之力,恳乞唐公收录!”

众人闻说,皆面露鄙夷之色。

马超正欲出言,李开已缓步上前,扶起杨松,拱手道:“汉中险阻,阳平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且南郑亦有大军驻守。未知先生以何策取之,愿请赐教。”

杨松见问,得意道:“诸位有所不知,眼下张鲁已遣其弟领兵往救城固,南郑守军不足两万,且阳平关守将乃松之内侄也,只需书信一封即可。”

马超闻说,略作思忖,言道:“先生远道而来,先请歇息片刻,晚间孤再行设宴想请。”

杨松闻言,忙又下拜叩谢道:“多谢唐公厚意!此时进兵汉中乃天赐其便,望唐公熟思之!”言毕,躬身辞出。

马超环视众人一眼,言道:“诸公以为杨松之论如何?”

诸葛亮道:“此议虽妙,奈何时机未至。若我军此时攻取汉中,需同时防御刘璋、孙策,未免徒耗兵力,不如作壁上观。量周瑜区区数万兵力,能奈张鲁何?我军只需谨守子午谷即可。”

马超然之,遣人传令丁禄,严加提防!

却说周瑜领军逶迤前行,行军月余后,探马来报,言称前方百里便是子午谷口,已有唐军驻守,观其营寨,约有五千骑兵。

周瑜闻报,暗忖道:“马超果非等闲,竟早已提备,若非有五千丹阳精兵在手,此次必然无功而返!”思及此,遂令甘宁引三千丹阳兵,饶过正面,潜行至敌寨侧后,夜则放火,昼则燃烟,夹攻敌军,勿使一人走脱!

甘宁奋然领命,引军去讫。

子午谷口,唐军大营,丁禄及众曲长坐卧帐外,百无聊奈。

一曲长嘀咕道:“我等苦候二十余日,并未见敌踪,似此如何建功?依某之见,不如沿子午谷进军,杀奔上庸!”

丁禄闻言,视其人,乃曲长韩德也,遂斥道:“休得胡言!须知军令如山!”

韩德翻身爬起,闷声道:“末将知罪!”言毕,目视丁禄战袍锁扣,眼含艳羡之色。

原来,马超自改军衔制,便令巧匠打制徽章,做成战袍锁扣式样,将官为金质,校官为银质,尉官为铁质,上镶金珠,以区分等级。

忽一曲长问道:“末将曾闻将军于唐公当面,力败李敢将军,果有此事乎?”

丁禄见问,面露得色,笑道:“存孝将军勇猛无敌,本将非其对手,但以智胜耳!”言毕,遂将此事详细叙说一遍。

众将闻之,无不赞叹,正议论间,亲军来报,言称唐公遣使传令,来人已近辕门。

丁禄大喜!以为必有战事,遂引众将齐出迎接,比及来人入帐宣读令谕后,顿觉抑怏不已,谓来人道:“末将探马放出百余里,并无所得,请唐公宽心!”

来人领了言语,转身辞出,打马而去。

韩德道:“唐公恁得谨慎,末将曾亲出哨探,但凡大路小道,山口野径,皆有暗哨驻守,其余之地尽乃崇山峻岭,飞鸟难度,有何可虑?”

丁禄情知事实如此,但依然肃容道:“传令各处,严加探查,懈怠者,斩!”

众将闻令,鱼贯辞出,遣人四处传令不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