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节庞士元运筹帷幄(2 / 2)

诸葛亮闻言,连连颔首,暗叹道:“刘璋并非无能,实不擅用人耳!如今大局已定,不如回返长安。”思及此,遂微笑道:“有使君坐镇蜀郡,川中大兴指日可待,亮便定于明日起行,回长安复命,届时必面见唐公,陈述诸位之功!”

刘璋闻之,忙出言挽留,见其去意已定,遂邀三人过府饮宴,权作践行。

诸葛亮笑允之,拱手致谢。

晚间,四人就于刘璋府内聚饮,正酣时,忽见刘璋面现难色。

赵云从不醉酒,故而瞥见,即出言问询。

但见刘璋期艾道:“璋碌碌半生,之所以无所作为,乃豪强掣肘耳,今将军屯兵蜀郡,自然无碍,然异日必然领军东进,届时若祸起萧墙,如之奈何?故璋敢请将军拨付善战军卒,操练府内亲军,不知将军是否见允?”

赵云闻之,郑重道:“此云分内之事耳!还请使君宽心,明日辰时,必有百余精锐上门,全凭使君任用!”

刘璋大喜谢过,即起身把盏,是夜,除赵云外,余者尽皆大醉。

次日,赵云就于亲军本部遴选百人,略作交代后,即遣其等前往刘璋府上听用,自转身出帐,欲往寻诸葛亮、庞统告之此事。

恰待上马时,却见二人联袂而至,闻知此事后,诸葛亮抚掌笑道:“亮正愁无由安插人手,不想刘璋竟自请之,足见其乃诚心归附,且深知大略,极有远见,如此益州政事无忧矣!”言毕,拱手请辞。

赵云亦不挽留,领庞统及众将送至广汉郡地界,方才回返。

不想,未及入营,便见一骑飞奔而来,言称永安黄老将军有书至。

赵云闻报,急接书,拆视之后,即递书庞统,继而双眉紧皱,沉思不语。

庞统览毕,苦思片刻后,沉吟道:“孙伯符屯兵夷陵,凭险拒守,若我军强攻,其必遣水军精锐溯江而上,袭扰我军后路!故急切之下,无计可破,既如此,不如增兵永安,迫使孙策亦调兵增援,假以时日,荆州或可不战而定!”

赵云不解,遂问何故?

庞统略作斟酌,答道:“孙策自击灭刘表,占据荆州以来,连年动兵,虽起意仿效唐公,然收效甚微,故其屯粮必然不足!若增兵永安,孙策无奈之下,亦须调大军增援,方可守御夷陵,然其粮草何来?假以时日,荆襄必然日渐疲敝,岂非不战可下?”

赵云闻计大喜,忽复转忧色道:“若依士元之计,永安须增至十五万大军方可,然眼下黄老将军不过八万兵马,所缺七万大军何来?”

庞统微笑道:“将军忘却川中大军乎?”

赵云闻言,断然道:“若如此,则远超唐公核定兵员,切不可行!”

庞统大笑,摇头道:“将军所言,统安能不知?然除去各郡驻军,雍州本部兵卒已不足两万,何不趁此良机,募集川军,请黄老将军代为操练,届时充作各郡驻军或转为役吏,以便调换本部大军。且此举一则并未有违唐公军令。再则可威压夷陵吴兵,迫使其增兵应对,加剧粮草消耗。三则可令其等沿江筑寨,以防吴兵水军登陆。有此三便,将军何不从之?”

赵云见说,恍然大悟,赞道:“士元良谋,云不如也!”言毕,即令亲军传令各部川军集结,凑足七万之数,即开往永安。。。

夷陵城内,孙策见唐军稍进即退,不由大疑,遂唤鲁肃问之。

鲁肃稍作思忖,拱手道:“此为黄忠惧我水军袭其后路耳!大王不必理会。”

孙策然其言,遂坦然不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