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孙权的决断(2 / 2)

《孙子兵法》这本书中的“强”和“弱”,并不是以兵力多寡,兵种相克,有没有山河险要来简单划分的。

总体兵力少,就营造局部兵力优势破局,兵种相克,就尽量扬长避短,发挥己方兵种优势,没有山河险要,那就自己想办法营造防御工事......合肥新城不就是这么营造出来的么。

做为一军统帅的,本来就是应该想办法发挥己方的特长,寻找敌人的软肋加以利用。不能只看到敌人的强大的地方就退缩,也不能看到了己方的弱点却不去想办法改正。

吕蒙都已经当到一方镇守,如果思维还局限在率领精兵欺负弱小之众,那只能说明,吕蒙这些年的书,算是白读了。

周瑜的一些话,说的还算委婉,吕蒙虽然觉得有点刺耳,但还算能接受。

毕竟周瑜在兵法韬略和用兵上,确实比他要更有发言权。

但张昭吧......张昭就没打算给吕蒙留面子。

“主公养士,文官当恪尽职守,治理地方,武将当奋勇死战,克敌报国......未闻如将军般,未战先怯者!”张昭一脸鄙视的看着吕蒙,说道,“天下何人不知曹操势大,何人不知北人善骑,据此以为北方不可敌,纵是老夫亦可领兵征战,还需尔等将领作甚。”

这个老头......多少有点不要脸了啊。

当初赤壁之战的时候,你可是主张投降保全江东,想的不就跟现在的吕蒙一样,认为北方势大,咱们打不过么......好意思说人家?!

吕蒙当时听的,脸色都涨红了。

赤壁一战,吕蒙可是奋勇杀敌,立过大功的,跟你这个主张投降之辈完全不一样。

可张昭的身份地位摆在那儿,人又年纪大了,孙权都不追究张昭赤壁之战时候的做派,吕蒙能说什么?!

再一个......赤壁之战,张昭也是领兵作战过的,虽然只是走了个过场,但人家真要这么说,你还真不能说老头子在赤壁之战时光主张投降了。

孙权也挺尴尬的。

这事儿吧,真不怨张昭,也不能怨吕蒙,要怪还得怪孙权自己。

他就不该让吕蒙在军议这种场合上,说出自己的战略构想来。

孙权是早就知道吕蒙的战略的,也知道吕蒙说的是现实情况,江东的士卒陆战不行,哪怕真得乘虚而入占据青州,徐州,也会因为战力不行而守不住,到时候不过是空耗兵力和钱粮。

但问题是,孙权不能明面上支持吕蒙,一旦明确支持,就代表着孙权已经没有了北进的雄心,只想着偏安一隅而已。

至少这时候的孙权,还没有那么没出息。

再一个,吕蒙的这个战略构想,其实是损害了周瑜和张昭等人的利益的。

周瑜是庐江人,张昭是徐州人,这俩难道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么?!

吕蒙的战略,根本就是让孙权放弃进军淮南和青徐,转而攻击荆州......这俩还能对他有好态度不成?!

最后嘛......谁让刚刚吕蒙不顾尊卑顺序,擅自抢在张昭前面讲话了。

这老头子最在意的就是这个。

周瑜还好,纯粹从军事角度出发,给吕蒙上了一课,虽然是反驳,但多少带有一些教育的意味。

老头子那是真的不给吕蒙任何面子,直接讥讽上了。

偏偏张昭这个人,年龄,身份,地位,都在那儿摆着呢,半截子要入土的人了,孙权都不想惹他,吕蒙被骂了还能怎么办?!

这次军议,同样是不欢而散了。

不过孙权心里,已经是有了决策了。

从今天张昭和周瑜的态度来看,淮泗集团还是不满足于立足江东,想着北上打回老家去,这些人的态度,孙权不能轻易忽视。

不管是北上争天下,还是平衡江东世家,孙权都必须保证,淮泗集团能站在自己这边。

因此,合肥还是要打的,不管打不打的下来,都要打,这是一种安抚淮泗集团的态度。

但同样的,孙权也开始注重培养江东本地世家的将领们,尽量在军中平衡两派的力量,不能让自己的决策一直被淮泗军功集团给绑架着。

因此,这次会议之后,孙权以朱桓为横江将军,丁奉,全琮为校尉,前往陆口,辅佐吕蒙总督荆南两郡。

朱桓是江东世家朱家的人,也是江东四大世家中,唯一从事武勋的世家,全琮也是江东吴郡人,丁奉虽然祖籍是庐江,但他出身寒门,又是从小在江东长大的,算是半个江东人。

这三人这些年在江东军中也是屡立战功,能力出众,再加上年轻,孙权决定好好的培养一下他们,用来制衡军中淮泗集团的势力。

至于什么时候打合肥......这个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