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经济作物(2 / 2)

是的,这时候的芸薹,也就是油菜花,虽然有人种,但并不会做太完善的管理,有多少算多少,都是用来喂牛的,据说牛吃了掺杂了芸薹的草料,会长的非常的壮实。

张溪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理,但张溪觉得,这玩意儿的籽榨出来的油,还能让人长的非常的壮实。

这山的油菜花,张溪全要了,第一时间派人统统保护起来。

不管是谁种的,只要开条件,咱庲降都督府全部收了。

事实,山坡的油菜花,压根也没人在意。

每年喂牛也就这么点量,百姓可不会为了这么点小事去跟官府要钱,而豪族的人也不会为了这么点小钱就去得罪庲降都督府。

所以,其实张溪全都收了,也不会有人来认领。

到了五月份,这些油菜花终于成熟结籽了,张溪赶紧派人收了,然后开始试验,用榨豆油的方式榨菜油。

而偏巧这个时候,诸葛亮到了味县。

张溪在第一时间见识到了油菜籽超高的出油量,而诸葛亮,也旁观了这个结果。

因此,诸葛亮到南中的第一件事,还真的不是跟张溪询问本地世家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也不是跟张溪讨论南中地方治安的问题,而是跟张溪讨论这个油菜花,它的生长条件,气候因素,对土地的要求等等。

很显然,诸葛亮这是看油菜花了。

废话,这年头的油料作物就这么多,哪怕是张溪在新野搞的豆油,诸葛亮也在成都搞过,但受限于粮食不够用,大豆的种植面积不广,一直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

即使如此,诸葛亮还是下了死规定,每县的每百亩地中必须要有一部分用来种植大豆,不管是用来榨油还是用来喂牲口,大豆都有用。

现在看到了油菜花,又见识到了油菜花比大豆更高的出油量,这要是不想着推广一下,那实在是对不起诸葛亮的智商了。

油菜花这个东西吧,倒是不怎么挑地儿,张溪记得,这玩意儿从南到北都有生长,山岗,洼沟里,都能种。

但这玩意儿的种植时间很长,通常是在秋收后种下,来年的五六月收获,而且对肥料的要求挺高的。

而且这个东西不太适合跟其他作物一起套种,从成熟时间和周期来说,倒是适合跟水稻一起种植,但跟粟米的种植周期有冲突,因此最好是另外选择种植地比较合适。

诸葛亮一听山岗和低洼沟都能种,这就足够了。

这意味着这个油菜花它不占用良田啊。

但张溪所说的对肥料要求比较高,这个诸葛亮还得再考虑考虑。

毕竟现在的粟米和稻谷对肥料的要求也不算低,如果油菜花也占肥的话,那就代表了不能常年种植,否则会损坏土地肥力的。

这是一个利弊都有的东西,但考虑到它的出油量,诸葛亮直接问张溪要了一大批的种子,打算回去好好尝试一下,说不定在成都也能种出一大批这种东西来。

没办法,油这个东西,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有用了。

不管是人吃,还是用来做军事物资。

一说起这个军事物资呢,张溪又给了诸葛亮一个惊喜。

南中有桐油,不能吃,有毒,但可以用来烧但南中的桐树是野蛮生长的,根本不存在管理,如果诸葛亮手头有不错的管理型人才的话,那张溪倒是可以尝试着在南中种植桐树,生产出来的桐油专门作为军事物资,而菜籽油和豆油这些东西,还是留着给人吃比较好。

诸葛亮一听这话,立刻开始从夹带里找人,很快就找到了两个人选。

一个叫龚禄,巴西人,离的南中不远,也算比较熟悉南中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的。

另一个叫王士,就是建宁郡本地人,现在在成都当功曹。

这两人能力都不错,又是本地人出身,让他们来建宁郡帮忙,交给张溪指挥,专门负责农业和山林的管理,应该没问题。

聊完这些,诸葛亮才正式的跟张溪说起南中的矿产,以及南中各大世家的事儿。

诸葛亮虽然是过来坐镇分配的,但毕竟还不算熟悉地方,肯定要先搞清楚这里面的交情关系,才能真正的下手。

不仅要问张溪,诸葛亮接下来还要见李恢,见孟获,甚至远在永昌郡的王伉和吕凯,诸葛亮也打算召见一下。

同时,诸葛亮还带来了刘备的封赏诏书。

还是跟历史一样,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把南中四郡分割为六郡。

牂牁郡和永昌郡不动,越巂郡和建宁郡都被一分为二。

越巂郡分为越巂郡和云南郡,建宁郡被分为建宁郡和兴古郡。

这么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分化南中,免得南中再起大规模的叛乱。

紧接着,就是一阵封官赏赐。

永昌郡内坚守的王伉和吕凯,各自升官,王伉由永昌郡郡丞升为永昌郡太守,而吕凯则调任新成立的云南郡太守。

李恢被封为建宁郡太守,同时为了表达李恢这次平叛的功绩,刘备还拜李恢为安汉将军。

同时,张溪表奏的马忠,也由县令一越而,成为牂牁太守,马谡则被命为越巂太守,另外一位兴古太守则由孟获来担任。

张溪自然是庲降都督,汉中王府司马,同时刘备还特意给张溪拜了一个将军衔兴汉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