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关羽的调整(2 / 2)

有一说一,关羽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尤其在明确得知江东大军也已经北的情况下,在荆南安排这么多的守军,确实意义不大。

但徐庶还是苦劝关羽,不要如此大胆冒险。

咱们在荆南安排了这么多的士卒,江东周瑜依然敢两线开战,又是攻击淮南,又是偷袭青徐的,你要说他不在老家安排兵员留守,可能么?!

江东肯定还有兵员留守的,起码豫章郡的士卒肯定不会调走,咱们防着江东偷袭荆州,难道江东就那么的相信咱们,一点都不留兵守家?!

万一咱们把荆南的士卒调到北面来双方的关系都已经这样了,你总不能去指望孙权还剩下什么节操吧?!

你别说,关羽虽然傲,但不是白痴。

尤其是经过襄樊一战,江东背信偷袭之后,关羽对江东的信任度,已经彻底降到了冰点了。

真要跟徐庶预判的那样,江东还留着一部分兵力在豫章郡,一旦自己调兵北,江东贼心不死的偷袭江陵或者荆南四郡终究是个麻烦。

可如今的局势,不调荆南守军北,想要在宛城一线取得突破,实在也困难重重。

关羽思考了好几天,最终还是放不下攻破宛城,威胁长安的诱惑,再次跟徐庶商量。

关羽的意思,是让徐庶暂时回江陵去坐镇,自己抽点武陵郡的郡兵和江陵的一部分守军北,给江陵留下一万士卒守卫。

同时命令江夏的文聘率领水军加强沿江巡逻,做好陆支援江陵的准备,合两郡之力,力保江陵和江夏不失。

其实言外之意,关羽可以选择放弃荆南的武陵和零陵两郡,只要徐庶和文聘能守住长江以北的江陵和江夏就行。

等到自己这边领兵攻破了宛城,威逼长安的曹丕,打破战役僵局,配合汉中王东出长安,占领旧都后,再回头跟江东算账也来得及。

徐庶依然不是很同意关羽的意见,毕竟徐庶是真的信不过江东,总觉得这么做有些太冒险了荆南那地方从来都不是江东偷袭的重点,如果江东要偷袭,肯定是瞄准着江陵去的,只留一万士卒守卫,实在是太危险了。

关羽并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问题在于,关羽真的不相信,在周瑜出兵淮南,孙权出兵青徐的情况下,江东还能剩下多少多余的士卒,可以用来偷袭有徐庶坐镇,一万士卒守卫的江陵。

江陵城防,是关羽一手打造的,前几年王基也是只有一万多士卒,阻挡了江东足足五万大军的偷袭。

现在的江东,还能凑出五万军队来么?!

所以关羽觉得,自己的做法虽然冒险了一点,但并不是没有把握的。

再者,现在的情况也不是以前只有三郡在手的时候了,有了襄阳和樊城在手,关羽也不是没有退路退一万步讲,就算江东再次偷袭占领了江陵,关羽凭借襄樊在手,也不是没有打回去的机会。

因此,关羽力排众议,决定冒这个险,调王基和石苞两人,领军三万北。

徐庶见劝不动关羽,也只是无奈的叹口气,收拾收拾自己的行装,会江陵去镇守。

对于这次关羽的强行调兵,徐庶虽然不安,但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事实,虽然从谨慎小心的角度来看,关羽的调动确实有让包括江陵在内的荆南处在危险中的可能,但从实际的角度去考虑,其实徐庶也不太相信江东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还能有余力偷袭荆州。

而且从政治的角度讲,次江东偷袭失败后,已经在政治被动了很多了,这次如果还发动偷袭天下人该怎么看孙权这个江东之主?!

徐庶只是出于一个军师的职责,告诫关羽不要太过冒险,毕竟他们这一路是佯攻,关羽真的没有必要每次都把佯攻打成主攻,这样搞不好会破坏刘备的整体战略计划的。

但关羽毕竟是关羽,不仅是天下名将,有着自己的打算,同时也是刘备的义兄弟,他做出的决定,在不是太离谱的情况下,徐庶也不好劝。

毕竟徐庶终究只是来辅佐关羽的,不是来替关羽做决定的。

就这样,徐庶回到江陵坐镇,而王基和石苞两人,领兵北,支援南阳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