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各路安排(2 / 2)

关羽坐镇荆州,这个是张辽要头疼的事情,曹真不用太担心。

除了关羽外,剩下的大汉名将在曹真眼里也就那么几个人张飞,马超,赵云,张溪,黄权等等。

这些人全都去向明确的话,那曹真真的不会去担心大汉这次北伐还有其他路线可走,这样才能为兵出陈仓道提供机会。

至于领兵进攻陈仓道的将领,倒是有些争议。

几大名将都不能随意调动,那么就只能从中生代里寻找一个可以担此重任的人了。

候选人其实也不多,就只有吴懿,魏延,寇封三个人而已。

其余类似张翼,马忠,陈式,高翔,王平,冯习,张南,李严等人,不是能力还需要锻炼,就是各有所用,不能轻易调离。

吴懿用兵中规中矩,少出差错,这种突袭任务必须保证主帅时刻有清醒的头脑,临机做出正确的决断。

用吴懿,可以不用担心有大败,但同样的,吴懿用兵中正,需要大胆突破的时候,可能会有所犹豫。

寇封用兵就突出了一个莽字,用兵敢打敢拼,关键时刻他真的敢,而且往往效果很不错。

用寇封,可以保证突袭的速度和威胁性,但同样的,寇封这人一头就容易脑袋热,做事不够冷静,一旦遇到那种冷静的守将,很容易被人利用。

至于魏延嘛说起来很搞笑,最推荐魏延担任这个领军将领的人,居然是张溪。

在张溪看来,大汉的中生代将军里面,魏延是独一档的存在,这种又需要莽,又需要冷静应对的任务,交给魏老匹夫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魏延这个人虽然莽,但并不像寇封那样容易头。

而且作为寇封的兄长,张溪很清楚寇封的短板在哪里寇封打仗,就是三板斧:莽一下,停一下,再莽一下。

用完这三板斧要是没用,敌人不当,那寇封就没辙了。

但魏延这人莽归莽,他到底是有头脑的,也善于自己思考子午谷之谋虽然扯淡了一点,但人家至少独立思考了,看着也像那么回事儿。

因此,虽然跟魏延不合,但国事当先,张溪还真没有跟魏延较劲的意思,果断的提出让魏延担当重任。

只是这个人选吧,诸葛亮有些犹豫。

诸葛亮倒不是不相信魏延的能力,诸葛亮是担心魏延会不会半途不按套路出牌,因此坏了整个北伐的战略。

毕竟魏延是真的会自己思考的人,当初那个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印象太深了诸葛亮是真的怕魏延又突发奇想,中途改变战略,从而影响整个战略部署。

其实领兵攻取陈仓道,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张溪,其次合适的人选就是张飞。

但这两人都没法动,这俩要是不出现在褒斜道口,曹真就得犯嘀咕。

这么一想的话,中生代的将军们,能担当这个重任的人,也就只有魏延了。

思前想后很久,诸葛亮最终没有在魏延的任用设置阻碍,任由张溪推荐,最后交给刘备定夺。

刘备还能怎么选,肯定是选魏延呗。

吴懿虽然稳妥,但魄力不够,寇封虽然莽,但没人辅助肯定不行而且刘备实在有点不放心庸郡的孟达,也有点不敢把寇封从庸郡调走。

那就魏延呗。

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出身,一直是刘备刻意培养的嫡系自己人,忠心肯定不是问题,这些年经过一番磨砺也是成长了不少,现在缺的就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已。

不管从能力还是亲近关系,刘备都想要培养魏延刘备知道自己老了,也知道关羽和张飞都老了,也是时候趁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为下一代铺点道路了。

因此,刘备立刻派出使者,秘密召魏延回汉中,委以重任。

只要等魏延回到汉中,那就可以让各路军马出发,西出关中,进军长安。

而在刘备等到魏延回关中的这段时间荆州方向,关羽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北伐。

在襄阳誓师后,关羽带领十几员将领并五万荆州军,再次北出樊城,进犯新野。

曹魏新野守将,曹纯之子曹演领兵主动后撤,撤到邓县汇合张辽。

关羽重新占据新野,以新野为前进基地,再次向宛城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