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各方变化(2 / 2)

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原因,是高翔属于以逸待劳。

张溪分给高翔的部队是一直没有参与进攻的部队,士气和士卒战斗力都保持的不错,而张郃带兵一路急行军赶过来,中间还跟冯习所

部打了一场,虽然击溃了冯习所部,但张郃也不可能一点战损和疲劳都没有。

另一个原因呢,则是高翔终究还有一些兵力优势。

高翔带了两千人来到张溪的身后,汇合了在此警戒阻拦张郃的一千士卒,理论上有三千人。

但因为之前的一千汉军士卒,在阻挡张郃进军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些战损,因此,当高翔领兵赶到,收拢部队后,大概总计是两千七百人左右的总兵力。

而张郃呢,从武功县出城的时候,一共带了两千五百人来接应王昶,这同样是理论兵力。

在跟冯习军对战的时候,虽然张郃轻松击破了冯习所部,但自身也有三百多人的伤亡,这时候张郃手里能指挥的士卒,也就是两千人出头而已。

如果只是这样,高翔的兵力优势有,但并不明显。

可张郃身后,还跟着冯习一路吊车尾跟过来的三百多汉军呢。

这支部队,始终保持对张郃后翼的压力,刚刚在路上行军的时候,张郃可以不在乎,但现在张郃想要突破正面的阻截时,这支三百人的队伍,张郃就不能不在意了。

万一这支部队在关键时刻给自己一刀,虽然不至于会让自己战败,但多少还是会很难受的。

到了这个时候,张郃特别后悔,当初就该在路上行军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直接消灭掉这支部队才对.那时候一心赶路,没觉着这是个威胁,但现在,真的变成了威胁了。

张郃现在也没有办法了,必须分出至少两百人来牵制这支军队,自己就剩下不到两千人,去面对高翔的两千七百余人。

哪怕魏军的个人战力比汉军高,哪怕张郃的指挥能力比高翔强在这种两三千人的小规模局部战斗中,双方有近一千人的兵力差距,也不是那么容易抹平的。

张郃的突进,一时间进行的并不顺利。

但张郃此时,又不能不突进。

早在张郃抵达战场边缘的时候,张郃一边在努力击退张溪负责警戒断后的一千士卒,另一边也派出斥候,充分了解现在战场的局势。

当张郃得知王昶用圆阵就地防守,等待自己援兵的时候,是非常欣慰的。

这方面,王昶的应对,可以说是无比正确的,张郃不禁都感叹,如今的后生,也不都是吹出来的所谓“名将”。

但之后的战事发展,却让张郃实在沉不住气了王昶居然在察觉到自己抵达战场后,选择了突然变阵,要以锋矢阵进攻,向自己所在的方向突围?!

张郃很想把刚刚夸赞的话给吞回去.就这么不禁夸的嘛?!

不是说王昶不应该选择变阵突围,但王昶的变阵,有些太早了。

如果张郃已经领兵突破了蜀军的阻拦,快要接应到王昶所部了,这时候王昶选择变阵突围,是可以的。

这时候哪怕王昶在变阵过程中阵型出现纰漏,比如暴露出侧翼防守的问题,也可以由张郃军帮忙协防,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王昶这么快的就选择变阵突围,一旦王昶的侧翼有蜀军部队威胁的恶化,那王昶就麻烦了。

这属于对战场形势把握还不够精准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战场经验不足的原因。

而事情的发展,果然也跟张郃预料的差不多。

王昶一变阵,侧翼立刻出现空档,被蜀军抓住机会切入.如今王昶所部已经被切成两段了。

张郃是用什么方法击溃冯习的,张郃十分清楚,如今眼见轮到王昶享受冯习待遇了,张郃能不急嘛。

这可是一个搞不好,就要全军溃散的节奏啊。

张溪可不是张郃。

张郃为了来接应王昶,他没有时间对冯习所部进行追杀可张溪完全有这个时间。

因此,张郃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高翔的阻拦,杀入中央战场,尽快接应走王昶。

前军的那三千人,能接应出来多少,张郃无法保证,但王昶所部的两千人,和在战场侧翼试图策应自己进入战场的一千人,张郃还是有把握能接应走的。

当然,前提条件是,张郃必须在短时间内,击破高翔才行。

所以,这个问题又回来了兵力好像有点不足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