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两员老将(2 / 2)

军令都已经领了,就算现在想反对关羽明日亲自指挥作战,也已经不可能了。

各自都有作战任务,这个统筹指挥的责任,不是关羽来做,谁还能做?!

既然已成事实,那么多说也无益,遵令而行就是了。

而关羽的这个军令事后关平,邓艾,王基,石苞三人凑在一起,大概商量了一下,总算是摸到了一些关羽战术安排的脉络。

这根本就是打算以多欺少,实打实的靠兵力优势,压垮在邓县死守的张辽。

今天的作战安排,不管是发动主攻的寇封,廖化,石苞三人,还是关平,邓艾,王基的策应部队,目的就是一个,尽可能的杀伤邓县守军,造成邓县守军的减员。

更别说二爷还怕不保险,在这么大的兵力优势下,还安置了两路四方接应使.这是真的连那些魏军的散兵游勇都不打算放过啊。

邓县城内的守军,满打满算不会超过三千人,这是打算以命换命的拼消耗,反正大汉这边有八万多人,完全换的起。

有一说一,这不是什么优秀的战略,甚至可以说,这是很平庸的一种战术安排。

关平,邓艾,王基,石苞,廖化甚至是寇封这样的莽子,都能想到这样的作战方式,但这些人,都不想用这种方式去取胜。

自家可是有八万多人,对面就三千.这么打,胜之不武啊。

再说了,在占据了如此大的兵力优势下,如果还要用这种以伤换伤,以本压人的方式去攻城取胜,多少显的领军将领有些平庸.这就是这些年轻将领们稚嫩的地方,也是他们能被张辽抓住节奏牵着走的重要原因。

你要换成是张辽,关羽,徐晃这类久经战场的老将们,根本不会去在意什么“胜之不武”,能赢下来战争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虽然这么做,多少会让自家士卒的伤亡大一些,但相比于在邓县城下空耗粮草军械,贻误战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因此,当关羽接过战事指挥权之后,从邓县攻防战的第四天开始,张辽就相当的难受了。

邓县三面城门同时被人猛攻,而且敌军不再顾忌伤亡,进攻节奏越来越快.张辽立刻意识到,这次对手,不再是经验不足的一帮小辈了,而是换成了老对手,关羽。

张辽的压力,一瞬间就上来了。

当然,给张辽压力最大的事儿,还不是关羽的亲自指挥作战,而是他的伤势,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恶化中。

张辽的伤势,从来就没有一丁点的好转过。

背部一尺长的伤口,从被关羽砍伤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彻底愈合过,始终是靠着好几层麻布勒紧,一直勒到麻木为止,用这种方式来抵消疼痛感。

这种方式虽然能一时间感知不到疼痛,但对伤口的愈合,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

而张辽被关羽击伤错位的脊椎骨,到现在都还是错位中,始终没有时间,也没有这个医疗条件来正骨,因此张辽到现在为止,只能半瘫的坐在城楼上,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可以说,张辽的伤势,不仅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偏偏又遇到了紧急情况,张辽为了提振军中士气,不得不做了好几次的自虐式的处理这伤势,必然是越来越重了。

一开始的时候,张辽还能依靠毅力,还有信念来支撑着自己,告诉自己,一定要在邓县守下去。

可随着张辽在邓县坚守的时间越长,魏军大部队安全撤回宛城的概率也就越大.张辽终于是有点撑不下去了。

一方面,人的身体终究是到了极限,再怎么依靠毅力和信念,也会有撑不住的时候。

另一方面,张辽仅靠三千余人,在邓贤坚守了足足五天的时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魏军主力撤回宛城布防了。

现在张辽多撑一天,都算是在为大魏尽忠职守,给天子争取时间而已这个信念吧,对张辽来说,可大可小而已。

因此,当关羽正式接手进攻的第二天,张辽在城楼上,终于是支撑不住,再次晕倒在地。

而随着张辽的晕倒,在邓县坚守的这两千余百战老兵,也终于出现了一丝动摇。

确实,只要张辽还有一口气在,老兵们也相信张辽能带领大将取得胜利.但如今张辽确实是生死不明。

这才是最要命的。

而关羽,也非常敏锐的察觉到了敌军防守中出现的一丝滞涩和松动,当即毫不客气的命令全军强攻,争取一战而下。

但.关羽好像在隐隐约约之间,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重新站立在城楼帅旗之下。

随着张辽的突然站起,魏军顿时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再次把已经攻上城楼的汉军,给重新赶了下去。

而关羽,也没有再次下令进攻,而是呆呆的看着那个帅旗下的身影

文远却又何必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