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投诚(2 / 2)

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儿,相信道理是另一回事。

更何况,柳隐自动请缨,由他代表张溪,出面去跟胡遵接触如果有问题的话,有危险的也是他柳隐,而不是身为一军主帅的张溪。

张溪琢磨了好一会儿,觉得这样也不错,毕竟记忆中的胡遵好像不是那种智力能上八十的货色,想要瞒过柳隐,应该也不太现实。

就这样,柳隐秘密入城,跟胡遵进行了一番私下的交谈后,确认了对方的目的。

就是给安定胡氏,也给关中的一些世家们,留下一条后路,不至于被曹魏逼得只能内迁。

既然这些人有现实的利益需求,那柳隐相信,他们也没有理由欺骗大汉,毕竟大汉跟他们之间暂时还没有实际的利益冲突,根本犯不上。

出城后,柳隐对张溪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认为这些世家和胡遵是可信的。

张溪吧,依然还是不太相信胡遵和这些世家们,但张溪对柳隐还是很信任的。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张溪也开始动脑筋了.要让我相信你们投诚的诚意,那也很简单,给长陵的王昶写封求救战报吧。

本来张溪还在愁呢,自己就一万多郡兵,要进军左冯翊,攻破魏军的防线.自己只是一支偏师,兵力不足,这事儿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在武功县,张溪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率领的郡兵,在战斗力上跟曹魏禁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了。

如果是硬碰硬的较量,张溪真不觉得,自己兵力多算是一个优势。

因此,面对王昶组建的长陵—渭城防线,张溪还是得想办法,以计取胜。

兵法有云,倍则分之孙武他老人家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了世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应该怎么用兵。

得想办法,引诱敌人分兵。

而如今,王昶迫于形势,已经不得不主动分兵据守了,第一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即使如此,四千人守卫的长陵,张溪如果只靠硬攻,还是没有把握能完全拿下。

因此,张溪琢磨过了,还得想办法,再让王昶分兵一次。

只是,如果只是常规的用计引诱王昶分兵出击,自己半路埋伏,恐怕王昶真不一定会上当。

就是上当了,面对王昶亲自率领的数千曹魏禁军,以大汉郡兵的战斗力,也不一定能打得过。

对于王昶这个人,张溪也有印象,用游戏的数据来描述的话,这人的智力,起码在八十以上,不是那种无智之人。

在武功县实际打过一次交道,这人领军作战也很有一套,决断下的也足够快,反应非常及时,想要用常规套路骗他上当,估计会很难。

现在,有了胡遵的投诚,让胡遵发出一封不合时宜的求救信,自己再做出一副疑兵计的架势,让王昶相信自己是用疑兵计进攻长陵,实际在围攻渭城反倒是更有把握让王昶上当。

当然,出于对胡遵的不完全信任,张溪让柳隐领兵三千,入渭城接管城防的同时,也没有选择半路伏击王昶,生怕王昶和胡遵有什么沟通,王昶在半路给自己来个反伏击。

因此,张溪选择了保险的做法,用疑兵计骗王昶出城后,先选择攻克长陵,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不是回军夹击王昶所部士卒。

这么一来的话,张溪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第一时间跟曹魏禁军进行野战,这样自家的损失也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就算最后胡遵还是有诈,或者是王昶根本不上当,那大不了就是张溪无法攻克长陵而已,渭城还是能拿下来的。

张溪考虑了很多,但当计策实际实行起来后,却是异常的顺利。

胡遵是真的投诚,不是装的,也没有什么计策,因此柳隐接管渭城城防是相当的顺利,胡遵也非常配合的交出了渭城的兵权。

此时的渭城,城内已经没有多少世家和百姓了,只要胡遵配合交出兵权,柳隐甚至不用担心胡遵会勾结城内世家们再次反叛。

而王昶呢,在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成功后,也没有多想,直接就上套了,带着三千士卒离开长陵,只留下一千士卒据守.这种机会,张溪要是再把握不住,也就不用领兵作战了。

唯独可惜的是,因为张溪太过于谨慎,也因为王昶的反应非常的快速,因此未能抓住战机,配合柳隐,胡遵,把王昶所部彻底围死于渭城之下,给了他们撤离的机会,因而未竟全功。

但即使如此,长陵和渭城一下,整个左冯翊和长安的通道,就彻底打开了,张溪随时可以领兵,不管是进攻长安也好,还是去抢占潼关也罢,主动权已经在张溪的手里了。

这下,该轮到曹魏方面着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