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成都应对(2 / 2)

他要是在叛乱起事后,获得了一定的声势,然后直接难逃入南中,说不定这帮世家们还真的不介意帮他一把.他要是敢进军成都,那铁定是死路一条。

但.蜀中世家们,谁还不知道黄元这个人是个什么德行的人。

一个眼高手低的蠢货而已,如果不是大家看在巴郡黄氏的面子上,就黄元这货,根本当不上汉嘉太守。

黄元必然是不会南逃的,这货现在指不定就憋着要进攻成都呢。

你还真别说,现在的黄元,在看到自己起兵反叛后,朝廷内部纷纷扰扰的没个主意,成都军队根本没有调动,甚至诸葛亮都还在汉中一直没有南下.这货真的觉得,如今是个好机会。

真要杀进成都,抓住了刘禅,那么别说诸葛亮,就是刘备都得向他低头。

甚至,如果弄好了,趁着刘备北伐在外的机会,自己袭取了成都,再凭借黄家和蜀中各世家的关系,说不定还能自立为成都之主。

这就是黄元现在的真实想法,也不知道该说这个人是真没脑子还是飘了。

不管怎么说吧,黄元如今真的在筹备着,要进攻成都的事儿。

这事儿闹得吧,张参都看不下去了。

虽然张参比起其他几个世家的家主来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比起黄元来说,张参都算的上是目光长远的人了。

特么让你闹事是为了逼天子回都,不是让你真的攻打成都张参赶紧的让自己的三儿子再去见黄元,给他出主意,让他领兵南下,只要进入南中,以南中如今鱼龙混杂的局势,躲过一时还是很容易的。

只要黄元没有进攻成都,那么事情的性质完全可以两说。

等到事后刘备回了成都,世家们再帮着黄元求求情,就说黄元是被小人蒙蔽,反叛只为保命,没有进攻成都就是明证虽然不可能再让黄元官复原职,但保住性命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如果黄元真的进攻了成都,那事情的性质就彻底坐实了是叛乱了,根本没得洗。

顺带的,张参也在考虑,这事儿万一不成,自己到底该怎么脱身的问题.现在张参也发现了,跟一个蠢蛋合作,到底是多么的蛋疼的一件事。

为此,张参不得不秘密上门,拜见了李禹,请李禹出面帮忙,尽快结束这场叛乱闹剧。

而李禹呢,真的不想趟这个混水,但现实是,这个黄元真就是个脑残,他要是真的进攻成都,那就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了。

虽然不想管,但现实的问题却是不能不管。

为此,李禹联络了杨家的杨充,通过他,让杨洪出面,劝说太子刘禅,早日平灭贼寇。

理由有两点。

一,黄元终究是反叛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不能放任他继续祸害汉嘉郡百姓。

二,太子年幼,又担当监国大任,本就威信不立,如果放任黄元肆虐,对太子的威望是一个打击。

这两条理由,从明面上来说,都说的有理有据,你找不出任何的反对理由出来。

而刘禅呢,听着也觉得很有道理.尤其是第二条。

今年的刘禅,才不过十八岁,虽然被封为太子两年了,但这次留守成都,是他第一次正式的接触到朝政.十八岁的刘禅,可不想让自己的监国生涯上,有这么一个污点。

刘禅确实不是什么有雄心的君主,但他也不是一个蠢蛋,而且十八岁嘛,正是极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时刻,跟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并没有什么关系。

再加上杨洪的劝说确实在理,又是站在百姓的立场,又是站在刘禅的立场上,闹得董和虽然明知道杨洪有私心,但他真没有立场来反对这些。

董和这人,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世家出身,但心存百姓的人,早年董和在刘璋手下当成都令,他就一直在惩治豪强,帮着百姓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董和虽然明知道这事儿杨洪有私心,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汉嘉郡百姓是无辜的。

再让黄元这么闹下去,汉嘉郡肯定要错过春耕,一年必然歉收,到时候最倒霉的,还不是汉嘉郡的百姓?!

因此,董和采取了默认的模式,他没有赞成杨洪的话,也没有反对杨洪。

至于姜维有一说一,姜维的军事能力确实优秀,但政治思维嘛,呵呵,也就那样了。

三个留下来辅佐刘禅的人,一个建议尽快剿灭叛乱,另外两个人默不作声.决定权,就在刘禅手里。

而刘禅的决定就很简单了——出兵征剿。

绝对不能让父皇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