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公平(2 / 2)

但张溪的这个建议,却遭到了秦宓的反对。

一方面,秦宓觉得这么做,是凭白增加工作量考试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根本来不及再做一遍这样的糊名誊抄的事情。

另一方面,一个临时举行的取士,根本没有必要弄的这么繁琐复杂除非你想把他固定下来。

如果说刚刚讨论开始内容,可以解释为甄选出合格的官员的必要性,毕竟关中地区官员缺口太大,不这么做的话,无法快速的恢复关中地区的生产。

但糊名制度这种为了保障考试公平的制度,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并不存在下一次类似的取士考试。

这方面,是秦宓一定要严防死守的。

而秦宓一反对,庞统和黄权也明白了道理,虽然他们觉得张溪的想法未必是错的,但身自带的世家属性,让他们也对秦宓的说法,保持了默认的态度。

张溪顿时有些急了如果没有糊名制的话,那寒门子弟凭什么去跟世家子弟们竞争。

这段时间,就是张溪这里,都接到了不少人的请托和招呼,张溪就不相信,秦宓,庞统,黄权那边,会没有人托人情。

把考生的录取希望全部寄托在审卷官的个人操守张溪真不敢这么想,哪怕他怀疑的对象是庞统,黄权,秦宓这样的名士。

张溪也是硬生生的给秦宓怼了回去,摆明的告诉秦宓,糊名制不管用几次,哪怕只用这一次,也能保证这一次考试取士的公平性。

言下之意,老子就是信不过你们这帮世家出身的玩意儿。

这下把秦宓给气的不轻。

这年头的世家,多少还要点脸,没到南北朝后期那样没皮没脸的程度。

因此,秦宓对张溪这种摆明质疑他个人品德操守的行为,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真的,秦宓气的,就差当场拔剑了如果没有庞统和黄权拦着的话。

但不管怎么说,这么一搞,秦宓和张溪算是彻底闹翻了,而这个糊名制的事儿,也被摆到了刘备的面前,由刘备来决断。

没办法啊,两边都有理由的。

秦宓是礼部尚书,他坚决不同意在礼部组织的考试中采取糊名制,这事儿是他的权利。

但张溪这次摆明的跟秦宓杠了,他书建议考试增加糊名制以保证公平性,这也是他作为人臣的职责,你礼部尚书不答应不要紧,这不是还有天子在呢嘛,一切交给天子决断。

刘备也为难。

说实话,糊名制这玩意儿的好处,刘备不可能看不到,这确实能保证公平性。

但问题是,刘备同样能看到,这个制度的出现,摆明了就是对主考官的不信任,也是对取士制度的不信任。

这里面,不仅仅涉及到个人品德的问题,也涉及到利益问题这年头,取士制度不管怎么改,都是对世家有利的。

刘备不想去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得罪世家,也不想让张溪提出的这个公平性的建议流产想了半天,弄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刘备表示自己年纪大了,眼神不济了,看太多试卷会耽误时间,不如交给黄门侍郎,由黄门侍郎诵读一遍既可。

至于黄门侍郎诵读的时候,是先读文章,还是先读考生姓名,这个完全是刘备来指定了。

这样既不用搞什么糊名制,也能起到糊名制的效果,两全其美。

秦宓对此无话可说,但秦宓终究对此事,忧心忡忡。

糊名制这件事本身无所谓轻重,真正重要的是,天子就此事表现出来的态度。

天子的表态,似乎是在照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是在照顾世家的利益但最终还是变向的采取了糊名制的做法。

原本秦宓以为,这次长安取士,虽然看着胡闹,但刘备总算是放开了对世家们的防备,可以看做是一种对世家们缓和关系的做法。

但如今看来,天子对世家的态度,依然还是跟以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