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戍边(2 / 2)

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了,以刘备的看人水准,还能不知道张溪的性格。

张溪这人吧,其实啥都好,领兵作战虽然谨慎却不失机变,处理政务思虑颇多,虽不周全却往往有奇思妙想,又善用人,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

就是有时候太过于疏懒了一些,不逼他一下,不成大器。

这就是刘备对张溪的评价,因此今天一见面,先拿张溪开个涮,顺带的,也算是在变相的逼迫一下张溪。

你小子脸皮再厚,总不能当着天子的面承认,自己就是来这里躲懒的吧好歹的能拿出点政务来,跟刘备汇报一下吧?!

可刘备也没想到,张溪这次,居然真的不是跑他这边来偷懒了,是真的有事要说。

张溪也没有多说什么辩解的话,而是先把计划书和自己的奏章呈,给刘备观看,然后才说道,“臣此番,却非散心,乃有要是启奏陛下,还望陛下定夺。”

说完这些,张溪也不再说话,而是在一边坐着,等着刘备看完了奏章和计划书后发问。

而刘备对张溪的这份计划书,看的是脸色越来越凝重,一边看,一边思考一直到一刻钟后,刘备才放下计划书。

“此事,牵连甚广,且”刘备稍微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唤来了黄门侍郎,让他去传诏庞统,黄权二人觐见。

这俩还没有到之前,刘备才一脸苦笑的看着张溪,说道,“元长当真是此计虽妙,实施起来,却未必如元长所言顺利啊。”

张溪点点头,说道,“此事我亦知之,只是关中丁口缺失,若两翼皆不实,不如实其一翼,以作护卫。”

“然左冯翊亦不容有失!”刘备微微摇头,说道,“军屯之意,我非反对,但左冯翊之地甚广,若全部军屯,兵马调动何来?!”

张溪微微低头,沉默不语。

兵马调动这事儿,虽然是归他这个兵部尚书管,但兵权这种玩意儿,肯定是不能掌握在他手里的。

刘备却是笑笑,说道,“元长之意,我亦能猜到只是,北伐全军不到十万人,凉州军团两万人需回镇凉州,益州郡兵亦需轮值回益州,北军精锐不可擅离京城就算我许你雍州刺史部征发郡兵,戍卒,如此大的缺口,你一时半会儿又如何去堵?!”

刘备这话说的吧,张溪都愣了一下。

这话,基本就等于是刘备给了张溪在雍州刺史部招募郡兵和戍卒的权利等于是下放兵权了。

刘备都这么说了,张溪也不敢再藏着掖着,把自己和魏延两人商量的办法,和盘托出。

而刘备听着听着吧真的,要不是出这主意的两人,一个是张溪,一个是魏延,刘备都有心要怀疑,这俩是打算要干什么了。

这两人建议刘备,把益州,荆州,凉州的郡兵士卒,分出一部分,以戍边的名义,调来左冯翊军屯。

也不用多,一州分出个两万郡兵过来,就有了六万士卒了。

这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事实,两汉时期郡兵戍边也是常有的事儿,一次戍边两年为期,这倒也不算破例。

但问题是,两汉时期的郡兵戍边,那是各州轮流分摊的,也就是说,一个州的郡兵,基本要五到十年才会有一次戍边的任务,可这俩货的要求,是在一年内,让刘备麾下三州同时承担戍边任务,甚至有可能,未来的三五年,每年都有戍边任务。

你猜猜各州主官和郡兵对此会有什么看法?!

戍边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儿,哪怕只是来搞军屯,也不见得有多少郡兵会对此感到高兴的。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刘备觉得吧,这俩虽然想的有些太美,但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事情的办法但这俩又要求刘备把三万北军精锐留在长安,进行左冯翊屯田,这就有点过分了。

北军精锐确实是有出征作战的责任,但戍边这事儿,可不是北军的职责范围。

再一个,北军是直属于大汉天子的亲军,是大汉天子手里最锋锐的刀剑让他们听从你俩的指挥,留在关中搞军屯这要是换了曹操,你俩现在的脑袋可就不知道在哪儿了。

所以刘备才会觉得,这事儿事关重大,牵连甚广说真的,这也就是搭着刘备的性子比较仁厚,否则啊,都不要换成曹操,换成孙十万都不会容忍这俩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