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收徒(2 / 2)

王基到底是王基,几句话的功夫,又是解释误会,又是阐述来意,最后也没有把话说死,只说是张溪爱才,没直接说收徒,这样万一羊衜拒绝的话,双方还互相留有面子。

就是信息量有点大,让羊衜和阮武都有些楞,然后互相对视了一眼。

在厘清王基话中的含义后,阮武顿时咳嗽一声,然后眼观鼻,鼻观心,开始认真考虑起自家厅堂的装修问题。

这事儿,就是羊衜的私事了,不是他阮武可以插嘴的。

而且吧,阮武也是要脸的人,从刚刚王基的话语中,他也能听明白,自己搞不好真的是误会了张溪.这种时候再瞎插嘴,多少就有点不知好歹了。

至于羊衜嘛.羊衜当然听明白了王基解释的话语,再结合之前的实际情况,羊衜也明白,张溪可能真的只是在关注自己的小儿子,跟女儿完全没有关系。

想想也是,张溪好歹也是天下名将,一直以来也没听说他有好色的毛病,怎么就可能突然的见色起意,盯着自己的女儿不放。

现在听完王基的解释,发现张溪是出于爱才,盯着自己的儿子瞧,想要收自己儿子为徒这就完全是说的过去的事情了。

毕竟是收徒啊,这年头收徒的标准可是很严格的,不仔细观察弟子的行为举止,判断弟子的品行,怎么可能轻易决定收徒呢。

因此,羊衜现在是真的有点相信,刚刚张溪盯着看的,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女儿。

可回到问题本身,张溪有意收自己的儿子为徒这也是需要羊衜认真思考的问题。

倒不是担心双方所属势力不同,立场不同的问题。

这年头,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徒弟,效力不同势力的情况,比比皆是。

别的不说,羊衜的老丈人蔡邕,他的几个弟子,有出仕曹魏的,有出仕东吴的,这也不影响自己老师的名誉,也不会让师兄弟之间反目。

所以,把羊祜交给张溪教导,等到将来出师了再回曹魏效力,也不是什么大事。

甚至于,即使将来师徒在战场上相遇了,那也是一段佳话,而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羊衜担心的问题,还真就是张溪担心的问题.羊家世代传承,家族内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极其丰富,根本不缺人教导,也不缺书籍看。

而张溪虽然是天下名将,但其终究是寒门出身自己儿子跟了他的话,会不会半途而废了。

毕竟十一二岁,正是涨学问的时候,万一跟着张溪没学到什么好东西,可怎么办?!

是,羊衜其实也知道,张溪已经有过一个弟子了,就是如今镇守在南阳的邓艾。

但说实话,不在荆州内部做官的话,是不会了解邓艾的实际能力的。

至少在外人看来,前些年荆州军的所有战绩,都是关羽打下来的。

邓艾确实荆州的一员大将,但在关羽的光环下,多少显得有些不够起眼.你真不好说,他算是张溪麾下成才的典范。

当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邓艾现在对外的身份,就是一员武将,而羊衜其实不太想让羊祜成为一名武将,他更想让羊祜成为一名文臣。

世道凶险,当武将的危险系数太高了,至少羊衜不太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需要时刻在前线冲锋陷阵。

这些,就是羊衜的顾虑。

有顾虑,但同样也有让羊衜心动的地方。

首先是张溪的身份。

张溪如今也是公认的天下名将了,这些年的战绩也充分说明了问题。

羊祜如果能拜到张溪门下,不管是学文学还是学兵法,对羊祜的名声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的。

其次,是现在的局势。

说实话,羊衜对局势的认知有限,他无法判断,现在的局势下,那个能最终一统天下的势力,到底是哪一家。

本来是曹魏一家独大的,可这些年,曹魏丢了凉州丢雍州,丢了雍州丢南阳.现在连中原腹地都直接受到了兵峰威胁。

而一旦蜀汉真的攻下了司隶地区,那蜀汉乘势而起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甚至连三兴大汉,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羊家也不可能一直在曹魏的这棵树上吊死,也是时候开始考虑一下分散投资的问题了。

但考虑到羊家的根基利益点在山东,哪里现在还是曹魏的基本盘,如果明目张胆的分散投资,对羊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

可如果让小儿子拜师张溪,这种事儿在这个时代太常见了,也不能被视作是跟蜀汉示好,却能起到在蜀汉有连接纽带的作用。

即使是曹叡知道了,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这对羊氏,也是只有好处,没坏处的事情。

所以.要不要同意呢?!

(本章完)